【非關爬山】揹山人的編山夢

文字.攝影/楊理博

我揹著背簍,頂著頭帶,走在寬闊的山徑上,迎面而來幾名重裝的登山客,與我擦身而過。

「我們不是來爬山的。」看著晃過眼前的大背包,我腦海中突然浮現多年前的一句話。大學時修了一堂團隊學習的課,以攀登百岳作為課堂目標,老師總會洗腦般的提醒我們:這堂課不是來爬山的。當時的我還不知道,多年後我的生活會如此的與山糾纏不清,而且那樣的關係,確實不僅只於爬山。不是來爬山的還有另一群人。

他們大部分是花蓮卓溪的布農族人,在山上擔任協作或嚮導,平時也兼有農夫、水泥工、卡車司機等多重身分,貨真價實的斜槓。沙力浪走在前頭,為外地伙伴介紹沿路的民族植物,其餘的族人走在隊伍的最後,聽著那些日常草木登上「學術講解的殿堂」,爾偶回應沙力浪的疑問。

入山採藤。

說起來沙力浪算是山林後輩。他是用腳寫字的人,年輕時跟長輩跑遍拉庫拉庫溪流域,試圖用文字記錄下每一個舊聚落與舊地名。這幾年他更接下山屋管理員的工作,一個月有二十多天在山上。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在管理員室的最角落,其他人都開玩笑說他是布農詩人,得獎無數,原因是沒有其他原住民作品參賽,他只負責靦腆的回笑。直到最近他發表了新書《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記錄他身邊這群揹山人的生命故事。

而現在書中的主角正跟我一起走在瓦拉米步道上,為的是一場,浪漫的藤編夢。

說浪漫是因為我們將在佳心的重建石板家屋由耆老帶領課程。另一方面,藤編背簍、頭帶,是布農族的傳統負重工具,沙力浪說「(過去)我們用頭帶建立了以玉山為中心的家園」;時至今日,登山背包與鋁架取代了傳統揹具,祖先的技藝一如山中無人問津的疊石遺跡。如果能回到傳統家屋重拾身體的記憶,那是多麼浪漫的畫面。

從步道下切是一片巒大杉林,約莫百公尺後,森林突然開闊,石板家屋就在眼前。屋前的石板平臺與四面的疊石牆仿若山體的延伸,屋頂還搭了一塊雨布,他們說完工之後有遊客上到屋頂,造成某些石板滲水。屋內正中央有立石,標示著過去的室內葬;左右兩邊則是布農族最重視的三石灶,一個煮飯一個煮湯,「我們以前料理方式很簡單,就是所有東西一起煮啦!」

家屋周遭的藤多且密,如水管粗,地面蛇行後又爬上樹冠再垂下來幾十公尺長,說明了有好長一段時間沒人來採。大伙在斜坡叢間,爬上爬下、砍前鋸後。編藤不難,難的是採藤與藤料的處理。取好的藤還要經過去節、剖分、倒角、定寬、削修等多道工序,才能成為編材。那是精細的刀工,快不起來,也求不得人,只能自己埋首靜靜與祖先對話。

在家屋前對著遠山靜靜的處理藤料。

PROFILE

楊理博 旅行是生活,土地是信仰,戒不掉的是把生活裝進背包裡,走入他方與山林。把親土文化當成直譯自大地的語言,聽古老的故事,唱土地之歌。現在努力的學習當一個山人


文章未完,完整版請見《鄉間小路》2020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