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家後院到專業禽場 臺灣養鵝業發展史:走過大疫衝擊 韜光養晦10 年待展翅高飛

養鵝業在臺灣,從早期常見的農家副業,演變成規模化產業。(攝影╱吳尚鴻)

養鵝業在臺灣,從早期常見的農家副業,演變成規模化產業。(攝影╱吳尚鴻)

撰文╱洪與成

從路邊鵝肉攤到高級餐廳、鵝肉飯到港式燒鵝,鵝肉無論獨享或聚餐皆適合,也是平價高檔菜式都能駕馭的食材。隨著中國移民來臺生活,開啟近400年的臺灣養鵝歷史,從農家副業走向規模化的引種、保種與現代化飼養,養鵝產業在1980年代前後逐漸成熟,但2015年禽流感疫情重創,10年來產業穩步回升也尋求發展與突破。

臺灣養鵝的歷史開端,幾乎與中國移民來臺拓墾、生活的時期相當。最早在明鄭時期,鄭成功遷臺時,就將中國的鵝隻帶入臺灣飼養,1685年,臺灣甫進入清領時期,清朝官員蔣毓英編纂《臺灣府志》中,便記載臺灣的畜產有鵝;《鳳山縣志》也描述臺灣的鵝隻「長頸而善鳴」、「養之園林,則蛇皆遠去」。

臺灣進入日治時期,適合農村家戶飼養、耐粗放的鵝,仍與雞、鴨並列最常見的三種家禽,飼養規模不減反增。根據曾在臺擔任防疫獸醫的小島一生編纂的《臺灣畜產統計》,臺灣的鵝隻飼養量,從1910年的17萬1千頭,至1939年成長到近39萬頭,成長規模超過1倍。但除此之外,並沒有太多文獻深入描述養鵝狀況,品種引進與介紹資料也付之闕如。

1950年代,畜牧學者季培元曾在《豐年》撰文,提倡養鵝作為農家副業的優點。(圖片來源/翻攝自豐年第6卷第10期,1956年5月16日出版)
1950年代,畜牧學者季培元曾在《豐年》撰文,提倡養鵝作為農家副業的優點。(圖片來源/翻攝自豐年第6卷第10期,1956年5月16日出版)

早期,臺灣所飼養的鵝種,就是隨著中國移民一起帶入的品種,亦即今天所謂的華鵝,羽毛顏色有白色與褐色兩種。系統性引進外國種原,要到1970年代才開始,這也對臺灣如今養鵝業的樣貌,帶來深遠的影響。

1973年,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彰化種畜繁殖場(今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北區分所彰化場區)從丹麥引進400隻白羅曼鵝,由於其比起華鵝生長速度和繁殖性能都更好,時至今日已經取代傳統飼養的華鵝,成為最主要飼養的鵝種,占全臺鵝隻的95%;除了白羅曼鵝,臺灣也曾引進土魯斯鵝、愛姆登鵝等品種,但成效並不比白羅曼鵝,因此未能成為普遍飼育的品種。

鵝主要做食用用途,但羽毛、羽絨也是重要的副產物,例如養鵝農家可以就地取材,製作鵝毛扇。(圖片來源/翻攝自豐年第9卷第14期,1959年7月16日出版)
鵝主要做食用用途,但羽毛、羽絨也是重要的副產物,例如養鵝農家可以就地取材,製作鵝毛扇。(圖片來源/翻攝自豐年第9卷第14期,1959年7月16日出版)

白羅曼鵝的生長與繁殖效率雖較好,但缺乏就巢性╱藾菢行為,需以人工孵化繁殖,引進白羅曼鵝之初,臺灣並沒有大量繁殖鵝隻的經驗,因此參照鴨蛋孵化的經驗,畜試所彰化場開始研究鵝蛋孵化最適當的溫溼度,並開始鵝隻選育生產計畫等,進一步拉高白羅曼鵝的生產效率,象徵著養鵝產業步入科學化。

1980年代,臺灣養鵝型態轉變,規模較大的專業養鵝場陸續成立,一改過去農家副業為主的型態,於此同時臺灣養鵝隻數顯著成長,從1970年代約150萬隻成長至350萬隻,再到1990年代初更來到500萬隻規模。畜試所彰化場持續著手研究,改進鵝隻生產性狀並建立鵝隻飼養管理模式。

在20世紀後半葉快速成長,乃至蓬勃發展數十年的養鵝產業,主要自產自銷,發展穩定,政府也透過成立產銷班、輔導畜牧場與屠宰場、產銷履歷與「優質鵝肉」認證等制度,要為國產鵝加值。

然而,2015年初爆發的禽流感疫情,重創臺灣養鵝產業,2014年550多萬隻的年供應量,到了隔年只剩不到139萬隻,銳減超過七成。雖然疫情打擊後,產業逐漸復元,2024年的單年鵝隻供應量超過395萬隻,但相較昔日規模仍有差距,且雞、鴨肉已「趁虛而入」,搶走部分鵝肉市場。如何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同時開發多元產品拓展市場,將是養鵝產業重要課題。

臺灣養鵝產業從80年代快速發展,如今更有業者將現代化禽舍結合光電,讓產業發揮更高價值。(圖片提供╱蔡耿宇)
臺灣養鵝產業從80年代快速發展,如今更有業者將現代化禽舍結合光電,讓產業發揮更高價值。(圖片提供╱蔡耿宇)
參考資料:《農業統計年報》、〈2015年遭禽流感重創 養鵝產業近10年奮進歷程〉、臺灣畜產種原資訊網、中華民國養鵝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