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放進口一批近23公噸澳洲「豬腳」首度檢出有萊克多巴胺殘留0.001ppm,核准輸入,衛福部食藥署長姜至剛今(5)日召開記者會說明,這批豬腳萊劑殘留量低於容許量0.01ppm十倍,因此放行到市場端;部分國人擔憂的心情「我可以體會」,但要相信風險評估以科學數據討論出來的結果作為管理機制,衛福部會持續做市場稽查把關。
進口業者聲明指出,採購這批肉品時,已明確要求供應廠應提供零檢出萊克多巴胺的產品,「在尚未釐清與國外廠商的責任歸屬之前,本公司不會對該批貨品進行任何販售、分裝或銷毀等處置行為。」
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訂定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於牛肌肉,自101年9月11日實施,邊境報驗牛肉及牛雜碎,自101年9月11日至今年4月底共計24萬9,609批,檢出萊劑計2,493批,其中超標不合格為6批,均退運銷毀;訂定萊劑殘留容許量於豬肌肉、脂(含皮)、肝、腎及其他可食部位,自110年1月1日實施,邊境報驗豬肉及豬雜碎110年1月1日至今年4月底共計2萬5,466批,檢出萊劑計1批,即這次澳豬腳產品,檢出萊劑超標不合格為0批。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指出,自113年7月3日起,各國輸入豬肉產品採一般抽批查驗,抽批比例是2%至10%檢驗乙型受體素,澳豬腳有檢出、但檢驗合格,未來若有檢驗不符規定,將再提高抽批比例。目前牛肉採一般抽批查驗,牛雜是採監視查驗。
衛福部於後市場抽驗,在110年至114年4月間,針對進口及國產牛肉產品共抽驗6,141件檢驗乙型受體素(含萊劑),僅於110年有1件「美國冷藏牛腱」檢出萊劑0.02 ppm不合格,其餘皆合格;針對進口及國產的豬肉產品共抽驗1萬8,501件檢驗乙型受體素(含萊劑),結果皆合格。
姜至剛表示,食藥署對動物用藥邊境查驗採取一致態度,不會針對合格產品提高抽驗比例,以牛肉為例,自101年起即定有萊劑容許量標準,「我本身是臨床醫師」,但至今臨床從未聽過有乙型受體素殘留中毒的事件;相關容許量標準是經過完整科學分析、風險評估下,認為每日吃、一輩子吃都不會超標的概念,應是可接受的範圍。
姜至剛說,他可以體會國人對豬肉有萊劑殘留擔憂的心情,但食品安全只能用科學數據討論出來的結果作為管理的機制,否則會亂了套,無論是合格貨品讓它退運,或是不合格貨品還讓它過關,都是不行的。他並補充,世界上登記核准可使用萊劑的國家有26個,我國進口豬肉產品裡、核准可用萊劑的國家有美、加、紐、澳、日、韓等,進口牛肉則是美、加、日、韓等國。
衛福部日前預告開放日本30月齡以上牛隻進口,至今日恰滿預告評論期60天。食藥署食品組長劉芳銘表示,預告今日到期,目前只有3個民眾在「眾開講」平臺留言,表達對日本牛肉產品還有一些疑慮,以及消基會反應相關報告沒有在網站上公布等,食藥署會再針對以上訊息進行綜整,進一步評估後,才會做後續辦理。
姜至剛表示,日本從2009年後未再發生俗稱「狂牛症」的BSE疫情任何案例,至今超過15年;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認定日本是BSE風險可忽略國家;並且,日本全齡牛可輸入的國家也不只臺灣,包括美、加、紐、澳及歐盟等30多國均開放。
姜至剛說,食藥署在考量國人攝食風險前提下,經過仔細的風險評估,以最保守的估計,國人牛肉消費者每天食用高風險的日本帶骨牛肉,終身的風險中位數是6.4乘以10的負九次方,簡單來說就是1.5億名消費者中才可能有1位因暴露到致病的普里昂蛋白而罹患新型的庫賈氏症,食藥署是經過一步步評估才決定開放日本30月齡以上牛肉,同仁已都準備好全力為國人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