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農村】大專生創意發揮,帶動「地方創生」曙光

企劃製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文/李柏毅 圖片提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城鄉發展失衡是全球普遍面臨的窘境,直接反映在人口結構。都市的快速膨脹,意味著傳統產業沒落、青壯年外流嚴重的鄉村,連同其上的文化地景、產業風貌等等,一併瀕臨消失。都市減壓,同時推動地方再造,成為永續發展的必要之舉。

行政院將明(108)年明定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即是強調盤點、再創新地方資源,進而活絡在地產業。當產業再度釋出就業機會與發展潛能,人口即會回流,達到生產與生活的共榮。藍圖縱然美妙,地方發展往往囿於人力、創意而停滯,有時欠缺的僅是一把推動的力量。

洄游計畫啟動!西瓜創意料理、農創市集力推發展契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所主辦的「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計畫」迄今(107年)已八屆。涵蓋多元領域的二十個團隊於暑期駐村觀察,依照不同社區的需求與困蹇,運用所學、不同的角度設計了深度遊程、高齡長照、空間活化、科技建置等等,試圖找出在地發展的契機。

在「群聚少女」團隊的努力下,重新整裝後的臺南龍和社區崎頂舊市場,有著馬卡龍般的繽紛可愛。

臺南龍崎的龍和社區坐擁大片竹林,當地一度興盛竹編產業,卻由於竹編製品被塑膠取代而沒落,曾經人聲鼎沸的市場也淪為閒置空間。盛衰的轉換、起伏地形導致的住居分散等等,皆不利社區共識之凝聚,居民的公共參與意願低落。「群聚少女」團隊因此創立「崎聚農創市集」,對外彰顯在地特色農產、建立地區品牌形象;對內活化社區氣氛、提升在地認同。即便駐村計畫結束,團隊仍然留待社區,要穩定市集客源,長久經營下去。

苗栗竹南的崎頂社區盛產西瓜,收成過後,剩餘的幼瓜會長成甜度、賣相皆較差的二期瓜,下場往往是直接成為肥料。除了剩食問題之外,社區雖有心發展觀光,景點卻缺乏消費據點來獲得經濟利益。「崎心逗頂」團隊因而在駐村期間,將二期、過熟的西瓜結合其他在地食材,研發出西瓜口味的粉圓、壽司、義大利涼麵等等創意料理;並以在地的隧道、車站意象為發想基礎,打造外型亮眼的移動餐車,當作對外販售窗口。試賣期間獲得遊客不錯迴響,項目皆已交接予在地組織持續發揚光大。

耗時1個多月,由當地鐵工跟「崎心逗頂」團隊熬夜打造的特色移動餐車。

處處都火紅,藝文力彰顯地方特色

「自然主義」團隊同樣著手特色農產、社區品牌形象。在臺南山上的玉峯社區,他們承接上一屆駐村團隊「自然產生」的發想與精神,選擇四季皆能收成、顏色討喜的火龍果作為重點行銷作物,全方面利用果肉、內皮、花、種籽,衍伸成料理、多肉植物盆栽、美容皂等等產品。「讓每一處都火紅」之口號,不僅僅期待產品受歡迎,更要讓農村自信展現應有的驕傲。

社區的驕傲不僅僅體現於果物。「平劇」曾在玉峯社區風行,四零年代時,農忙後的居民往往結社「練團」,以平劇會友、紓壓,這獨特文化卻漸漸遠離當地生活,徒留長者悵然遙念。為了復興平劇,「自然主義」設置募資平台,向外尋求師資、購置樂器並在社區授課;消息甫釋出,便有十幾位農民表達參與意願,在地國中小也希望能加入計畫。有望透過平劇的再火紅,聚集社區向心力。

「自然主義」在臺南玉峯社區,以火龍果作為重點行銷作物,並開發出火龍果麵條。

擅長藝術設計的「慢客小蝸」團隊亦注意到社區的藝文力量。進駐苗栗南庄的員林社區期間,他們向下紮根,舉辦兒童美學營,帶領在地國小學童踏查社區,以不同角度發現家鄉的美;也將廢棄的稻桿製成手抄紙、稻草人。團隊並於社區各處設置富含陪伴意義的小竹人、濃縮中藥行百年歷史的回憶膠囊桌、仿雜貨店展示櫃風格的忘憂椅……每一個裝置藝術背後皆有悠長的故事可以細細訴說,皆是蘊藏深厚情感的社區文化地景。

洄游,回家,地方創生

無論手段是擴增消費據點、經營品牌、藝文培力,洄游團隊的計畫核心不脫活化社區內驅力,再造在地認同與生活感。這是地方發展的基礎,進一步方能搭接地方創生。

在滿滿巨竹重新裝飾的崎頂舊市場中舉辦「崎聚農創市集」,現場可說是盛況非凡。

洄游的意義不啻為「回家」。在這片土地生活的我們,與其上的許多歷史與文化彷彿有著鴻溝,體察不深,遑論有所關懷並採取行動。洄游價值所在,不只是讓學生在短短一個夏天,暫時性地進入農村燃燒熱情,而是尋覓地方發展契機,並刺激年輕族群的在地關懷。地方的永續發展需要不同世代的共同參與,如此同時串聯人與地,才是真正展露「地方創生」之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