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陳靜宜
日前,如「喜相逢麵館」這類家宴型餐館話題聲囂塵上,許多人對於它能得到富豪、名人青睞而感到不解,事實上這類餐館在臺灣存在已久,並非近年才開始走紅。
一、二十年前臺北就有「歐家宴」、「煉珍堂」等,「明福台菜海產」就更早了,已經四十多年,贏得「富豪餐桌」之稱。家宴型餐館破除了幾個常見餐飲迷思,我認為那便是受歡迎的關鍵密碼。
一是規模小而美。這便跟一般餐飲業者設定不同,通常老闆認為客人越多越好,才能財源廣進,不是嗎?事實上並不盡然,家宴型餐館是不同路數,像明福台菜六桌、歐家宴只有兩桌,位於「上海極品軒」二樓的煉珍堂,十多年前去時只有一桌。
小店好處是靈活度大,廚房到餐桌距離短,動線不複雜,食物還能維持一定熱度,餐館通常也不在主要交通幹道上,租金相對便宜;溫馨整潔,還省去了許多裝潢費用攤銷,人力需求也縮減,能回歸好好吃飯的本質。
好處二是家宴型態,提供了餐飲業者跟食客更緊密的連結性,你不會揮手揮了老半天,卻沒有服務生瞧見你,還可能只消大聲一吼,在廚房的廚娘(夫)就聽到了。光是桌數少,還不能代表餐館魅力,而是這類餐館既能有家宴的親切感,又不用真的將賓客帶到家中,成為家庭與商業餐廳的中間帶。
三是相較於名廚的高超技法、昂貴的廚具調理,有些人更傾向純樸美味,入味、火候足才是本質,那更能呼應到自身生命經驗,並帶來溫度。
家宴式餐館的靈魂人物就是廚娘(夫)的角色設定,他們通常具有鮮活的人格特質,對美食也有熱情,甚至自身就是饕客。
像歐家宴的老闆因為排行老五,要大家叫他「五哥」,他認為既然定位是家宴,沒人喜歡回到家還被叫老闆的吧。五哥家中早年還有家廚,據說還是從官府流落到民間的大廚,自此全家都被養得嘴刁,也造就五哥苦於外面吃不到,只好自己做的一身好廚藝。
四是對尋常菜色抱有巧思,以歐家宴來說,菜色並不繁複,「鮮茄牛肉煲」就靠番茄燉得透、牛肉軟嫩贏得掌聲,交情好的,可以情商他做道費工的「八寶鴨」,而交情再好的,才有機會吃到他用祕製醬做的乾拌麵,好吃到還有客人要幫他開乾拌麵專門店。
作者 陳靜宜
臺南人,相信人離不開食物、食物也離不開人,熱愛飲食文化,從事美食報導二十年。擔任雜誌專欄作家與特約採訪,出版《喔,臺味原來如此》、《啊,這味道》、《臺味》等書,媒體曾評為臺灣九大餐飲影響力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