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陳吉仲:口蹄疫拔針是賭上政治風險 20年病毒不除卻是恥辱

政治風險的承擔或是恥辱的去除,兩者只能二擇一,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選擇賭上政治風險,也要口蹄疫拔針,讓臺灣重回非疫區之列。陳吉仲說,去年7月拔針之前,就一直思考是否真的要拔針,環境如果還殘存病毒,拔針後,口蹄疫就有可能隨時再爆發,這將是重大的政治風險;如果不拔針,大家可以繼續相安無事。最後拍板定案的理由只有一個,「一個病毒留在國內20年不除,對農委會、對畜牧業,都是一個恥辱。

拔針不簡單 農委會成立作戰小組才敢這麼做

口蹄疫病毒存在臺灣超過20年,一直以來,國內養豬場透過施打口蹄疫苗,讓豬隻對口蹄疫產生抗體,即使2003年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認定是施打疫苗的非疫區,但這仍不是真正的非疫區。口蹄疫的拔針之路,農委會曾經失敗,2006年在澎湖試辦停打口蹄疫疫苗,2007年臺灣、金門、馬祖也開始試辦停打,至2009年已有9成的養豬場沒有打疫苗,但同年2月,卻開始傳出疫情,至7月底累積7案例,拔針計畫宣告終止,8月起全面恢復打疫苗。

陳吉仲接受《農傳媒》專訪時表示,為了成功拔針,讓臺灣成為真正的口蹄疫非疫區,「農委會做了很多努力來確保每一個環節都到位,不會因為拔針造成口蹄疫再爆發,之前有好幾次要拔針但都沒有成功,就是因為準備得不夠充分。」陳吉仲說,為了口蹄疫拔針的決定,「我們有一個作戰小組,才敢在去年7月拔針。」

根據5月初公布的環境監測資料,專家學者都認為成功拔針沒問題,如果6月底前,在肉品市場、養豬場等環境隨機檢測都沒有陽性案例,野豬監測亦無口蹄疫病毒,7、8月就會儘快寫報告,向OIE申請口蹄疫區除名,按照程序走,陳吉仲說,OIE明年就會宣布臺灣為口蹄疫非疫區。

即使明年順利成為非疫區 國產豬肉仍以滿足國內需求為要

不過,成為口蹄疫非疫區之後,並不能立即重啟臺灣豬肉外銷之路,陳吉仲說,「不是非洲豬瘟,但台灣有的是另外一種豬瘟,因為這項原因,臺灣豬肉無法立刻外銷出去,但經特定畜牧場及屠宰場,臺灣的豬肉製品還是可以外銷。」只是,臺灣每年還是要進口豬肉,缺口有5%至10%,國產豬肉自然是優先滿足國內需求,尤其是現在中國的非洲豬瘟疫情,讓全球豬肉供需正處於快速變化、調整中。

記取口蹄疫慘痛教訓 堅定防堵非洲豬瘟意志

陳吉仲在專訪中,不禁回憶起自己家裡也曾是口蹄疫受災戶,家裡飼養的是種母豬,1995、96年父親才剛跟農會貸款300萬元擴大養殖規模,但1997年就爆發口蹄疫,毛豬價格瞬間「切下去」,一夜之間仔豬根本沒人要,養豬場只能慘痛收場,那時的貸款利率「忘了是12還是15」,賣了土地還不夠還,陳吉仲留學回來,還要協助償還這筆貸款,「你就會知道,政府沒有做好防疫工作,對農民財產影響有多巨大。」

去年決定7月口蹄疫要拔針的時候,中國還沒有非洲豬瘟疫情,但一進入8月,中國首例非洲豬瘟疫情在瀋陽爆發,臺灣距離中國這麼近,往來又頻繁,使得國內的防疫工作面臨極大壓力,養豬農戶要防口蹄疫病毒死灰復燃,還要防非洲豬瘟病毒入侵,除了嚴格執行生物安全把關之外,別無他法。

520農業政策盤點專訪系列文

》陳吉仲:防堵非洲豬瘟是蘇院長留我的最重要理由

》遠洋漁業黃牌解除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