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百(右)、陳志峰(左)師徒傳承,為臺灣土雞的種原保存及育種工作奠定基礎。
豐年雜誌
育種保種兼顧 臺灣土雞風味薪傳:李淵百攜手陳志峰 40年師徒守護臺灣土雞

臺灣土雞味道鮮美,上世紀1976年至1985年可說是臺灣土雞黃金十年,在肉用雞市場幾乎每年達70%市占率,但早年尚未建立土雞種原與品系的資料,市面有各種各色土雞,無法確認臺灣土雞品種特色,以及在育種與配種制度不健全下,土雞無法發揮雜交優勢,市場競爭力下降。

現年74歲的中興大學名譽教授李淵百,1981年首開先河投入臺灣土雞育種研究及推廣工作。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院長陳志峰傳承師門,跟隨李淵百腳步40年,從學術到實務的執行力強。兩人暢談土雞保種及育種的重要使命。

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副院長陳志峰。
封面故事
客座總編輯|興大農資學院副院長陳志峰 氣候變遷下蛋雞產業的轉型升級

危機也是轉機,未來幾年加速改建禽舍或是讓不適合的地方離牧,主要是因應氣候變遷,在某種程度也可以改善生物安全。但如果再有更頻繁的禽流感病毒進到臺灣,光藉由禽舍改善,並非預防禽流感的萬能解方,除了硬體建設,雞農在生物安全防護意識的提高,以及產業鏈上游生產的掌控,都必須配套性的強化,把真正的缺蛋原因找出來,對症下藥才是轉機。

新聞
陳志峰:走向友善、吃進在地,臺灣需要什麼樣的畜牧政策?

位在太平洋邊上的寶島臺灣,土地多山,人口密集。在有限的耕地與居住空間之下,可以看到從過去四、五十年前的後院養豬養雞,發展到現在把動物集中在負壓廠房內飼養,畜牧場與居民比鄰而居,造成許多衝突。

placeholder-light
新聞
【優秀農業人員】陳志峰:育種與保種的藝術,臺灣土雞守護者

101年 12月,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研發創新成果展」的會場上,出現一隻美麗的嬌客, 這是「中興大學地方雞種遺傳資源中心」所保存的罕見雞種「絲羽烏骨雞」──1,500年前就有歷史記載的藥用珍禽,雞毛純白且柔軟如絲, 被馬可波羅形容為「有毛無羽」。保存與培育物種是項神聖卻又漫長的工作,生命的存續、遺傳的資源得來不易,而總有人無懼前行,其中一位便是中興動物科學系教授陳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