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紀錄片導演顏妏如:回眸《一隻臺灣黑熊之死》,感受牠還活著

因山豬吊受困的臺灣黑熊711;牠的手因陷阱受傷嚴重,多次清創才得以保住。(圖片來源/《一隻臺灣黑熊之死》精華短片截圖)

文/楊盛安 編輯/陳大中

靜止的樹林包圍著移動中的白雲,是《一隻臺灣黑熊之死-711 / 568的人間記事》紀錄片的開展第一個畫面,紀錄片導演顏妏如說:「這是模擬711倒臥仰望天空的景象,我們不希望觀影者有『創傷症候群』,於是在片頭告訴大家結局。」想要好好正視凝視711生命的變化,是顏妏如拍攝的初衷。

保育界知名的東卯山黑熊,研究記錄編號為711,兩次誤中陷阱受傷並兩次野放森林,去年5月9日因祖孫獵人誤捕,擔心觸犯法律的情況而射殺711。農委會林務局將東卯山黑熊的故事拍成紀錄片,今年1月14日舉行第一場特映會,全片用「回眸」牠在人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按:二次野放時為祈求順利,將編號改為 568,因此片名稱為711 / 568)

《一隻臺灣黑熊之死》導演顏妏如於1月14日特映後座談分享。(圖片提供/林務局)

顏妏如長期投入臺灣自然生態保育、野生動物紀實、歷史人物的紀錄片工作。留著俐落短髮的她,專注工作現場,響亮的聲音帶著親切的問候,20年來如一日,秉持專業紀錄、製作影像作品,留給生活在臺灣的自己與人民。以下為專訪顏妏如紀要:

問:《一隻臺灣黑熊之死》出現「死」一字,相當直接,片名是如何決定的?

答:我們先前提出《誰殺了臺灣黑熊》、《臺灣黑熊的離世》,最後由林務局決定片名最終版本,林務局在直述片名的態度非常勇敢,不避諱「死」這個字。對於此片的軸線,我們也很快和林務局確認以「回眸」作為主要結構,製作端經過剪輯、修整,不需要過於華麗或是賣弄文字、成語包裝。

問:導演從兩次救援的路徑、拍攝的過程,觀察到什麼事情。

答:當決定要製作紀錄片時,必須取景(大景、空景、回顧周遭的環境等)而重回711足跡與人類生活重疊的現場,發現每一個被形容「滋擾」村落的地點,每一個地方都是道路的盡頭,再過去就是森林,這是一個感傷且意外的發現。

例如第一個救援現場,臺中市和平鄉東卯山甜柿園,那邊地勢極為陡峭,車輛最難抵達,你能想像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詹芳澤獸醫師團隊人力搬運711的辛勞。另外,牠翻冰箱的桃山部落工寮,周邊都被森林包圍,其實就是森林的邊界。所以,我們怎麼可以說牠滋擾人類,還是人類生活一直往山區擴張?

當時林務局一直向當地居民、果農宣導,請他們收好食物、狗和雞的糧食。桃山部落的男人出門帶獵槍、叫老人不要去果園、要求女人小孩晚上不要出門,緊張了一個半月。根據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姜博仁博士轉述,桃山部落民眾看過此片後產生不同的理解,知道711意外死亡,接受牠原地野放,但是位置可以再進去深山一點,改變原先傾向異地野放的態度。人與臺灣黑熊如何和平相處,這個難題值得一起思考。

原住民部落多在山林之間,處在森林的邊緣,與臺灣黑熊等野生動物如何相處,需要現代的知識宣導與在地的傳統智慧雙向溝通。圖為武界部落。(圖片提供/道綺)

問:711在桃山部落多次闖入工寮、果園及雞舍,大家很擔心發生「人熊衝突」,東勢林區管理處進行「驅熊行動」卻變成「救熊行動」,是全片轉折點,請問導演有預料發生這件事情嗎?

答:不知道,紀錄片就是如此!所謂「未知」、「轉折」帶來的戲劇效果,都是711帶給我們的。詹芳澤獸醫師領導的醫療團隊為711麻醉18次,保育團隊為了保持臺灣黑熊的野性,我們不曾看過清醒的牠,只能在麻醉的時候近距離拍攝牠。如果此片帶給觀影者任何刺激或感動,都不是我們刻意營造戲劇化,真的都是自然而然的未知事件。

問:關於山村居民的通報和協助,林務局長林華慶公開向部落表達感謝與包容,請問導演看見哪些改變?

答:政府願意正視原住民狩獵文化,能以開放、聆聽與民眾對話。過去原住民長期不願意與政府討論原住民狩獵文化,是因為狩獵長期被視為錯誤的行為。可是這對於保育物種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林務局不斷與原住民溝通、宣導防制「人熊衝突」。

東卯山黑熊初次野放後再因山豬吊受困,使當時林務局原本的驅熊行動臨時更改為救熊。(圖片提供/東勢林管處)

在711離開後,我們開始訪談山村居民,他們對於政府肯定居民即時通報、共同保育,感受到榮耀、有意義、被尊重。我會認為政府在那段時間舉辦活動和儀式是有效益的。居民在訪談期間侃侃而談保育臺灣黑熊的事情,越來越有概念,林務局與山村部落的雙向溝通關係越趨成熟。

生態服務給付的政策宣傳於特定動物出現的區域,包括臺灣黑熊出沒的臺中和平桃山部落。南投武界地區居民則是長期以來沒有發現臺灣黑熊,未料711最後卻死於武界地區,希望透過此片在各地舉辦放映會,人人都有責任保育臺灣黑熊,不能只限定於牠們曾經出沒的地方。

問:拍攝過程有沒有讓導演感到開心的事?

答:最開心是南投縣法治村(武界部落)葉阿良村長願意接受訪問。事發後武界部落被外界撻伐、不諒解,許多人都想要找當事人。那個當下,武界部落非常配合林務局宣導及保育。我們透過政府單位、當地工作站都找不到村長。張元昱攝影導演和攝影團隊正要去武界部落拍攝一些畫面,碰碰運氣能否遇見葉阿良村長,當他知道我們要拍攝時,準備要拒絕。

我們才知道,原來之前媒體聯繫村長的目的,都是探尋兇手的資訊。葉阿良村長認為他不是當事人,不能代表當事人發言,若非經當事人的授權而回應,非常不道德、不妥當,因此一律不接受媒體採訪。絕大多數民眾不清楚武界位於山坳,許多村民在部落有家,在另一個城鎮也有家,當事人平時不住在部落,沒有接收到相關宣導訊息。

為保住臺灣黑熊711,各界都盡了很大努力,牠的生命至今仍造成迴響。圖為照養期間為711健檢。(圖片提供/東勢林管處)

我只想要知道村長在追蹤小組抵達武界部落,他做了哪些事情?葉阿良村長受訪說明,「請村民晚上不要外出,遇到臺灣黑熊不要正面衝突,馬上通報林務局,5月5日、5月6日連續兩天廣播」。我很感謝村長受訪,若沒有村長的說明,武界部落可能會一直背負污名。

問:雖然片名是《一隻臺灣黑熊之死》,特映會觀影反而覺得牠沒有離開,牠的生命才正要開始,活在大家的心底。

答:我和姜博仁博士、詹芳澤獸醫師於座談會的空檔聊天,首映場後引發的迴響比預期的廣大。詹芳澤獸醫師甚至說:「牠還活著,用另一種形式存在。」牠像是一個天使,繼續用牠的生命創造一個價值在影響臺灣保育往更好的方向轉變。難過之外,還有一種欣慰。牠的生命價值還存在,如果可以不要犧牲生命,當然更好。

其實我幾乎每次的(影片)修整都在哭,前五次哭得最慘。主要這是我們和保育、救傷、追蹤人員最不希望發生的情況。野放前大家在必要的時間,譬如餵食、清潔環境、清創手術等狀況以外,都與711保持距離,遇到結局深切大感吃驚,導致剪輯的時候,每次看每次感到難過。一直到放映會,都會有這樣的情緒。

這陣子本片放映的時期,我有在心底向牠說,謝謝你這麼努力,不好意思讓你犧牲生命,但是謝謝你帶來那麼多的迴響,臺灣正因為你開始更好的改變。

《一隻臺灣黑熊之死》以樹林仰望天空的畫面開始,回眸711與人類的互動。(圖片提供/道綺)

報導回顧:


《一隻臺灣黑熊之死-711 / 568的人間記事》2月份放映場次:

時間:112年2月4日(六)14:00

時間:112年2月11日(六)14:30

時間:112年2月14日(二)18:30

時間:112年2月17日(五)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