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服務給付推動10縣市 即日起新增臺灣黑熊 成第5種保護瀕危物種對象

生態服務給付即起納入臺灣黑熊,成為第5種瀕危物種守護標的。圖為廣原小熊Mulas。(圖片提供/林務局)

農委會林務局去年起推動「生態服務給付」方案,由政府提供「生態薪水」給瀕危物種棲息地協助維護生態的生產者與居民,保育成本不再只由農民或在地居民承擔,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12)日宣布,根據黑熊保育需求與近年黑熊出沒通報紀錄與救傷經驗,繼原本的石虎、草鴞、水獺與水雉後,新增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

林務局表示,近年臺灣黑熊在淺山部落地區活動頻繁,不僅入侵居民聚落及農園,黑熊救傷案件也多,因此規劃即日起納入臺灣黑熊,成為第5種瀕危物種守護標的,鼓勵民眾通報、守護臺灣黑熊。

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提供社區巡護監測及入侵自主通報兩種獎勵,巡守監測臺灣黑熊每年每隊核發最高6萬元,巡守範圍拍到黑熊影像每次最高5萬元、每年最多2次;若是發現黑熊入侵禽舍、果園協助通報每場域獎勵3千元,架設自動相機監測3個月再核發5千元。

生態服務給付推動兩年來,已有新北、苗栗、臺中、南投、臺南、高雄、宜蘭、花蓮、金門及屏東等10個縣市、63個鄉鎮,超過1,700位民眾參與,全臺並已有逾550公頃棲地採友善管理。臺灣黑熊納入成為守護瀕危物種後,除了已有10縣市,再開放新竹縣、桃園市、嘉義縣、臺東縣加入申請,共14縣市,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可在金門以外13縣市申請。

農委會林務局今日舉辦「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成果發表。(攝影/游昇俯)

農委會林務局今日舉辦「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成果發表。陳吉仲表示,農業的重要性不僅是農產品生產的5千多億元產值,生態上的貢獻每年超過2兆元,因此農委會投入堆疊式綠色環境給付每年120至130億元;生態服務給付預算近2億元,已有10縣市參與,但臺灣有22縣市、300多個鄉鎮,期望持續擴大規模,納入臺灣黑熊後,只要有單位願意申請參與,他會向政院把預算爭取到位。

陳吉仲說,政府帶頭提供生態服務給付,後續期望消費者也能透過購買當地生產農漁畜產品,支持環境永續;林務局可規劃生態教育計劃,開放外界申請、到生態服務給付的現場做教育,這樣將有助生態給付推展更順利。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林務局統計,全臺有6成保育類野生動物、6成5瀕危植物棲息在人類活動頻繁的淺山地區,政府即使有再多經費、有再好的政策,也不可能24小時待在棲地,因此生態保育要成功,在地居民是關鍵。他說,提供生態服務給付一方面讓提供財務或勞力成本進行保育的農民,不必獨自承擔成本,更重要的是,在地居民對這些物種原本可能鮮少關注或是敵對,給付提供一個觸媒,讓居民保育工作做久了,逐漸內化為價值觀。

在臺灣僅存於金門的歐亞水獺,在古寧頭社區與古寧國小合作下成立巡守隊,由小學生擔任巡守、調查工作,讓保育觀念從小扎根,進而讓學生影響家人,共同守護水獺族群。

歐亞水獺在臺灣僅存於金門,古寧頭社區與古寧國小合作成立巡守隊,共同守護水獺族群。(圖片提供/林務局;攝影/金門縣林務所長鐘立偉)

金門古寧頭社區總幹事李俊龍表示,金門居民以前不知道水獺的存在,以為是比較大隻的老鼠,社區巡守隊讓古寧國小學生參與巡守調查,一方面了解水獺習性、活動區域,學生知道水獺獨特性、懂得保護,回家會跟阿公阿嬤講,逐漸潛移默化在地居民將水獺的存在視為社區的榮譽,雖然不見得可以阻止地方的開發,但開發前也會思考與水獺共存之道。

目前生態服務給付除了4種瀕危物種,也包括水田、水梯田、陸上魚塭、私有保安林等4類重要棲地,花蓮南安部落布農族青年林泳浤,職業軍人退伍後返鄉從事友善耕作,103年起即與林務局合作營造友善水田,多年投入讓南安田區成為臺灣特有種「菊池氏細鯽」及瀕絕的「柴棺龜」棲地。

林泳浤說, 1917年發現的臺灣特有種菊池氏細鯽,他2016年在南安發現,2019年又有臺灣黑熊出現在部落,做友善環境栽培,大地回饋很快,「臺灣特有種回來了、黑熊也下山了」;起初跟農友溝通保育觀念很困難,但現在農友討論的不再是使用幾號肥、什麼農藥,而是自己田區出現了什麼鳥類、植物,不像以前光擔憂產量,現在還能得到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