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野味】坐火車的抹香鯨

《銀河鐵道之夜》、《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小說選》

《銀河鐵道之夜》(圖片提供/小麥田出版)、《羅生門:芥川龍之介小說選》(圖片提供/好讀出版)

文字攝影/包子逸

提到火車,你首先聯想到什麼呢?是朱自清爸爸的橘子、慈母為入伍兒子準備的鐵牛運功散,是林強的〈向前行〉,還是近日重登大螢幕的磅礡史詩電影《齊瓦哥醫生》?火車與驛站送往迎來,見證了現代文明與個人生涯中各種糾結的時刻,生離死別,戰爭與移民。

歷史課本總是不忘提醒我們,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高速火車如何全力衝刺,大幅打開了人類對於世界的想像;火車改變了生活的節奏,重新定義了遠方。鋼鐵巨獸的出現,一度讓舊時代的人們感到震驚,但如同19世紀法國文學家左拉(Émile Zola)所言:「新時代的藝術家終究會在火車站中發現詩意,如同其父輩在森林與河流中獲得詩歌的靈感那樣。」確實,一眨眼兩百年呼嘯而過,以鐵道列車為靈感誕生的藝術創作已不可計數,不但如此,在我們這個大聊太空旅行的時代,火車竟也有了遲暮之感,洋溢著老派情調。

相較於其他的運輸工具,火車乘載創作者更多對於「生命體悟」的想像,或許是它移動的形式,始終是沿著軌道一站一站推移前進,直至終點。侯孝賢的諸多電影(《南國再見,南國》、《悲情城市》、《戀戀風塵》、《珈琲時光》等等)尤其善於借用鐵道列車與驛站的場景,演繹時代轉折與個人命運。我的書架上有一本《坐火車的抹香鯨》圖文書(書名典故來自書中一隻小抹香鯨曾經搭乘臺鐵從蘇澳前往苗栗的小故事),偶爾拿出來翻,經常覺得此書頗有侯導風格,詩意、零散,充滿日常無為的情調,而平凡之中又照映大時代的風景。作者王彥鎧擷取在臺灣各地鄉鎮的零星回憶,從兒時記趣寫到退休遙想,每篇故事都附上一幀地方鐵道簡圖,小品文把日常細瑣寫得恬淡,插圖意象悠遠,讀之有種於昏暗電影院中觀影的閒趣。

芥川龍之介的〈蜜柑〉與宮澤賢治的童話《銀河鐵道之夜》可以說並列為日本最耳熟能詳的火車故事,我尤其喜歡〈蜜柑〉故事裡的坦白與人性。〈蜜柑〉描述一位厭世的乘客在列車上遇見一位女孩,原本對她奮力打開車窗讓嗆鼻濃煙漫進車廂的行徑大感不以為然,卻在通過隧道後,看見女孩將懷中預藏的幾粒橘子丟向窗外的孩子,意識到遠行的她是在向等在閘道口的弟弟們餞別,心境豁然開朗,一掃困倦,並暫時忘卻自己「不可理喻而又無聊低俗的人生」。

相較於〈蜜柑〉的寫實,《銀河鐵道之夜》進入了異次元,描述一則發生於虛擬時空的奇幻歷程,透過一位孩子在一班飛往天國的列車上與逝者的對話,闡述作者的濟世與人性觀點。宮澤賢治的故事多半發生在他所創造的一個和洋文化融合的新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故事裡的主角主要是孩童、擬人化的動物與星星,藉由這些可愛的角色描述現實世界的殘酷、大自然的神祕力量與生命哲學。這些特質深刻影響了許多後世的圖像創作者,宮崎駿《神隱少女》片中的海上列車便是向《銀河鐵道之夜》致敬的橋段,漫畫家增村博以貓的形象改編創作的《銀河鐵道之夜》同樣蔚為經典。

PROFILE

包子逸 影評人、報導者。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喜歡溫暖的幽默,常在荒謬中發現真理。曾獲臺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著有散文集《風滾草》、報導文學《小吃碗上外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