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職人手作食品正夯 運用小巧思打造安全食安環境好安心

文/游宗樺 首圖攝影/游宗樺

隨著民眾食安意識日漸提升,有越來越多民眾嘗試在家製作食品,更有人拿到市面上販售,形成「小農職人」建立的市場,但由於小型食品生產者受限於食安知識,或是家中環境難以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因此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的「建構食品安全網」研究團隊發行《職人手作幸福密技-小型生產者的第一課》雜誌,透過圖文並茂的內容,教導手作職人關於生產食品的食安知識。

提供小農職人食安知識 確保自製食品安全

召集人謝昇佑表示,由於部分在家裡小規模生產食品的民眾,僅具備生產如果醬、餅乾食品的技術,但缺少食安的衛生觀念,在製作食物上可能忽略服裝及生產環境的衛生要求,因此期望透過雜誌內容建立職人們的食安觀念,也幫助在市場販售的小農加工品能獲得民眾的信任。

以生產環境而言,謝昇佑提到,民眾家中難以達到大型食品加工廠的衛生標準,因此透過分區分時,將食材準備的各個階段分隔開來,在削完果皮或生肉後能夠妥善清潔,進行後續的煮食或是發酵等步驟後再次清潔妥當最後才包裝成品。謝昇佑補充,現在在家自製食品的職人比較缺乏行為指引,需要提供明確的行為準則讓小型食品從業人員依歸,確保食品的安全。

主編林美慧表示,部分農友自製食品包裝的標示不明,未明確標有製造日期及有效日期,更甚者連成分內容都未標註,違反現行的食品相關規定,甚至有些如豆腐乳等發酵商品,因發酵時間、溫度及酸鹼值會影響成品安全,屬於高風險商品,若民眾的食安知識不夠可能會引發食安問題。

雜誌用圖片陳述方式,講解製作食品所需服裝規範。(圖片提供/《職人手作幸福密技-小型生產者的第一課》)

在家手作人數眾多 需要明確食安準則供依循

謝昇佑說,現行國內約有49萬人從事食品製造、加工,但符合工廠登記規模且受相關機關管理的僅有約6,000間食品工廠,眾多的食品從業人員僅有GHP的原則性規範去依循,但在實際做法往往會因為實際狀況而有不同,因此透過雜誌利用具體的圖文內容教導民眾符合GHP規範的方法。

謝昇佑提到,未來將會和食品科學系的學者、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持續討論,並更新最新的食安準則及生產食品規範,朝向訂出風險係數管理與分級管理制度,讓各種不同的食品類型都有通則性的行為準則,使民眾可以安心購買小農手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