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署長專訪》首度剖析石斑管理新制 從魚苗生產到成魚出口須過三關

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石斑魚食安管理從魚苗開始,每批外銷石斑都採檢留樣,穩住國內外消費者信心。(圖片提供/漁業署)

中國6月以驗出禁藥為由,宣布禁止臺灣石斑魚進口,7月重掌兵符的農委會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與業界經過多次討論達成共識,養殖石斑魚的食安管理,將從魚苗認驗證源頭做起,直到石斑魚離開魚塭、出港,每一批外銷石斑魚離開臺灣前,都要採檢、都要留樣,未來有爭議時,留樣的魚體就是證據。

臺灣不論海洋漁業還是養殖漁業,產能滿滿,但每年進口水產品數量仍然驚人,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呼籲消費者多吃國產魚,可以提高糧食安全,也能減少食物哩程,張致盛說,「這是有可能達成的目標。」臺灣進口很多鮭魚、大比目魚、鯖魚,合計大約5萬公噸,只要有十分之一或二的消費量,轉向國產魚,國產水產品將多出5千至1萬公噸的需求量,對國產魚的銷售大有助益。

張致盛今年4月家庭因素請辭漁業署長職務,調任技監,但在臺灣石斑魚產業受到重大挑戰之際,選擇重掌漁業署,解決石斑魚產銷問題、穩住消費者信心是他首要任務,農傳媒專訪張致盛,首度揭曉石斑魚管理精進措施,以下為訪談紀要:

石斑魚食安關鍵 健康魚苗、成魚檢驗與留樣

問:石斑魚被中國暫停進口後,農委會與養殖漁民及活魚運搬業者開會討論,預定2個月內提出產業對策,目前共識為何?

答:在我回來漁業署接手前,主委已經跟業界舉辦3次座談會,中國這次的意見反饋,漁業署會當作參考,檢討產銷環節還可改善精進的地方。目前我找到3個關鍵點需要進一步處理,包括:石斑繁殖場生產魚苗的環境、養殖池環境,以及外銷出口前的檢驗。

首先是魚苗場,將建立良好的石斑魚苗認(驗)證制度,孔雀石綠是會長期殘留在魚體內的禁藥,所以從魚苗場開始就要注意,因為一個魚苗場的魚苗會分散到很多養殖場去,針對魚苗,漁業署將制定檢驗方法及品質管控方案,長期無法代謝掉的禁藥內容都會列為檢測項目,從種魚苗場開始做品管,就不必擔心源頭的魚苗供應,魚苗業者也主動向漁業署表示,「希望魚苗供應做好把關,不希望在養殖端找不到使用禁藥證據時反而被誤解。」

其次是養殖池,石斑魚養殖場經普查後約有1,800場,今年年底前會完成魚體、養殖場水、底泥全面檢驗,完成全面普檢後,未來上市前的抽驗件數將增加1年會做420件,抽驗比率達20%,之後出貨前也還會再做檢驗。

魚貨外銷前的檢驗是第三個環節,通過漁業署普查的石斑魚養殖場就是外銷合格登錄名單,有別於過去外銷中國的「輸大陸地區石斑魚養殖場合略登錄名單」,也不限外銷目的地,1,800多家石斑養殖業者通過漁業署的普查檢驗,都會成為名單中的一員,出口商可以從中查找貨源,尋找可供外銷的石斑魚。

要出口的石斑魚,必須逐批檢驗,假設出口商的魚貨是從5個養殖池來的,每個養殖池的貨源檢測且各自留樣,只要抓魚時採集樣本送驗並留樣,就不致於因為混在一起出貨而無法回溯不合格的產品來源。最近出口石斑活魚至香港的活魚運搬船已經開始這樣做,檢驗合格才能出口,而且都會採檢樣本都會留樣,一尾魚一半送驗一半留樣,樣本冷凍保存3個月,將來有爭議都可以重驗,確保石斑魚離開臺灣以前,食安都是沒有問題的。

漁業署研擬精進漁船運搬養殖活魚產業管理措施,包括產量勾稽、養殖漁民雙向稽核機制、建立自主留樣機制、精進裝卸清單核銷作業,以及出港抽驗檢驗制度。漁業署將制定樣本留存及封緘保存方式的標準作業流程,今年年底前出港的石斑魚,由防檢局協助採樣並送往指定檢驗單位檢驗,落實漁船運搬養殖活魚申報。

石斑魚延養、降低放養量 魚苗也出口解除滯銷風險

問:目前已進入石斑魚盛產期,漁業署以延養方式減少石斑魚上市數量,降低市場消化壓力,目前延養情形如何?

答:「石斑魚延養貸款利息補貼措施作業原則」7月1日生效,截至8月19日止,新舊貸核准209件,金額8 億5千萬元,核准延養量6,706公噸。中國市場全面縮減後,養殖漁民已逐步調整放養計畫,將石斑魚延養成適合加工處理的大型石斑魚,以符合供歐美市場及國內家用所需的魚片、魚排、魚塊等產品型態,以利銷售;養殖漁民也預期明年石斑魚需求量降低,現已自主降低放養密度。

延養及降低飼養密度都會減少對魚苗的需求,那就把魚苗賣出去,魚苗場把石斑魚苗賣給越南,因為越南的龍虎斑育成率低,需要魚苗,且越南的養殖石斑魚走的是內需市場,不做外銷,不會影響臺灣的石斑魚外銷拓展規劃,統計至8月19日止,石斑魚苗外銷260萬尾,已解決魚苗滯銷問題,接下來魚苗場可視養殖場的需求來繁殖龍虎斑魚苗,有接單再生產,就不會承擔滯銷風險了。

石斑魚盛產期是每年8、9月至隔年4月,目前產銷秩序看來還算平順,但供貨量的起伏仍然要很注意才行,還有外銷的部分要需要再努力,目前外銷通路活魚主要是香港,其餘都是加工魚片比較多。

話說回來,石斑魚現在內銷的價格還可以,外銷的第一關卡就是高漲的運費,石斑魚是新產品,還需要行銷,如果內銷價格是漁民可以接受的,出口的迫切性就不強,這是外銷數量還需要再努力的原因。

漁業署統計至8月19日止,國內實體及線上、企業採購、海釣場等通路已達1,335公噸;國外行銷依「111-112年臺灣石斑魚海外拓銷獎勵計畫」提供海運及空運每公斤40元至90元不等獎勵金的申請數量,至8月21日止已出口400公噸,出口金額9,167萬元。

漁業署研擬精進漁船運搬養殖活魚產業管理措施。(圖片提供/漁業署)

石斑魚全魚改刀魚塊魚片 迎合國內消費習慣 臺灣養鮭魚難度高

問:石斑魚的生產有可能將水產品的生產,引導成為內銷市場嗎?消費者愛吃鮭魚,國內水產養殖業改養鮭魚的困難在哪裡?

答:石斑魚也可以做內需,我們就是看到市場需求,才推加工魚片產品的;石斑魚早期都是辦桌時整尾魚上桌,但現在要切片切塊,消費者才會接受,少有消費者願意費工吃魚,所以生產者必須配合消費者的需求做出改變,因為消費者吃魚有太多選擇,何必選石斑?

我回鄉下煮整尾魚沒問題,因為吃魚剩下的魚骨頭、湯汁什麼的,在後院挖個洞掩埋就自然分解了,但雙北消費者不這樣吃魚,不說全魚處理麻煩、量太多吃不完,吃完後有魚骨廢棄物要處理,所以漁業署才要推加工魚片魚塊,不需要處理任何廢棄物。改進石斑魚產品的型態,符合市場需求,就能提高消費者的接受度。

在臺灣養鮭魚確實有不少困難,先天條件就不適合,鮭魚為冷水性魚類,最適水溫為6~16℃,臺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維持20℃以上,以先天氣候條件而言並不適合養殖冷水性魚類,唯一可行的是降溫,把養殖環境溫度降低,大家會想到LNG(液化天然氣)廠的冷排水,但不只冷水的問題,還有其他技術要克服,目前看起來,要完全靠降溫的方式養鮭魚,恐怕沒有市場競爭力。

至於在三接(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附近設置專區養殖鮭魚可行性,會面臨幾個問題,三接冷排水已有指定用途,將用於大潭電廠發電產生的溫水冷熱中和後排放,減少海水熱堆積,以降低升溫效應,減輕對藻礁生態及柴山多杯孔珊瑚保育的影響,且三接規模已較當初規劃時縮小許多,冷排水量會大幅降低

三接周邊多為海岸保安林地,具有防風防潮害與飛砂功能,不宜開發;同時,三接鄰近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養殖排水是否會對保護區內的藻礁生態系造成衝擊,也需要評估,這些問題都不易解決,因此目前暫時沒有在三接附近設置冷水性養殖專區的規劃。

大宗養殖魚種今年出口量減少  因為內銷行情好

問:雖然國產水產品產量豐富,多到水產品的糧食自給率可達140%,但臺灣每年仍進口大量水產品,如何引導消費者改吃國產魚?

答:前陣子鮭魚價格大漲時,陳主委建議消費者可以改吃國產魚,在地生產的國產魚物美價廉,不僅食物哩程短,又能支持國內漁業,這並非不切實際。以進口最多的鮭魚來說,1年有3萬公噸,大比目魚進口約1萬公噸,鯖魚進口量也是1萬多公噸,主要進口魚加起來就有5萬公噸。

消費者如果有1至2成的進口魚類消費轉成國產魚消費,就能增加國產魚的消費者5千至1萬公噸,這是很可觀的數量,石斑魚去年的產量1萬7千公噸,外銷量6千多公噸,只要消費者願意多吃些國產魚,外銷的壓力就會減小。

石斑魚被中國禁止輸銷後,漁業署向消費者推銷石斑魚,漁業署或漁會原本擔心其他國產魚會受到排擠,但我們擔心的事情並沒有發生,石斑魚池邊價維持平穩的同時,虱目魚的價格也沒跌,雖然現在價格還是穩穩的,但到了秋天,各種魚貨會漸漸多起來,行銷還是不能鬆懈。

今早收到幾個數據,國內幾個大宗養殖魚種今年以來的出口量都減少了,臺灣鯛比去年減少1千2百多公噸,虱目魚減少3千公噸,鱸魚減少3百多公噸,石斑魚大減,午仔魚出口也減少,顯示這些魚貨留在內銷市場的數量增加,有更多消費者接受國產魚,或消費了更多的國產魚,國內水產品價格平順,能賣到不錯的價錢,出口的必要性就沒那麼高了。

漁業署的食魚教育在食農教育法還沒通過之前就已經在推動,尤其是這幾年,我們的食魚教育內容變得很活潑,出版繪本、舉辦園遊會,力圖讓吃魚的習慣更為普遍,我們跟漁業青年合作,讓養魚的人親自解說他養的魚,與潛在消費者互動。

整個養殖產業已逐漸發生變化,以前養魚都直接賣給魚販,漁民不知道消費者要的是什麼,但現在與消費者直接接觸溝通後,可以了解消費者的想法與喜好,也能提供更多符合消費者期待的產品。

張致盛勤跑養殖場與漁民溝通產業改革意見。(圖片提供/漁業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