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農業合作不只賣水果 陳吉仲登僑委會部長講堂:歡迎投資農業

僑委會路長講堂邀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開講「臺灣國際農業合作交流現況」。(圖片來源/僑委會直播)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26)日應邀到「僑務委員會部長講堂」開講,透過臉書向海外僑胞推銷臺灣農產品並邀請僑胞投資臺灣農業。陳吉仲表示,全世界若無農產品貿易,就無法達到糧食安全的目標,臺灣期待開拓農產品海外銷售通路,也歡迎農業投資合作,尤其是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的相關產業投資,不僅有助於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還能達成糧食安全的目的。

陳吉仲指出,國際農業合作與交流不只是農產貿易,還有農業投資,現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2040年全球平均溫度會上升1.5℃,農漁畜生產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全球人口每天都要吃,這是全球的危機,也是轉機。

陳吉仲舉例,臺灣推動漁電共生,在室內養殖白蝦、室外屋頂裝設太陽能板發電,最近有家廠商投資漁電共生,預計完工投產後可年產4千公噸白蝦,大約是目前國內蝦子年產量1萬公噸的4成,這類的投資是調適策略的一種,同時有助於達成淨零排放及糧食安全的目的。

另外,他指出,農產品的冷鏈物流也是很值得投資的項目,冷鏈物流可以決定農產品的品質與價格,且能行銷國外市場,「所有投資最重要的是要能因應氣候變遷、達成糧食安全的目的」。

(資料來源/農委會)

(資料來源/農委會)

農產品貿易方面,近期有重大變化,陳吉仲指出,這兩年來臺灣農產品外銷遭遇很大的危機,鳳梨、釋迦、蓮霧陸續被中國暫停進口,今年新增所有的柑橘類水果也禁止輸銷,臺灣農產品出口高度仰賴中國單一市場的情形,現在已有重大改變。

陳吉仲說,以水果外銷為例,5年前外銷的水果有8成5是到中國,去年已降至4成1,減少對單一市場的倚賴可讓農產品貿易風險減小,雖然減少外銷到中國的數量,但水果產地價仍維持穩定,僑胞幫忙臺灣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地促銷臺灣水果,才有這樣的成果。

陳吉仲指出,110年臺灣農產品出口總金額56.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較109年成長15.4%,農、林、漁、牧各產業別的出口金額均呈正成長,我國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以外的市場,例如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美國等,都有明顯成長,以外銷美國成長幅度36.7%最大,重要的是,在臺灣農產品外銷市場排名中,美國、日本已擠下中國,現在前三大排名是美、日、中。

就在中秋節前文旦即將採收上市之際,中國8月初宣布全面暫停臺灣的柑橘類水果進口,文旦是柑橘類水果,因此今年秋節檔期無法外銷中國。不過,陳吉仲表示,包括柳丁、椪柑、海梨、檸檬、葡萄柚、文旦等這些柑橘類水果,臺灣1年產量約46萬公噸,出口對岸的只有8千公噸,比例沒有很高。

文旦是中秋節應景水果,節慶過後需求量驟降,因此農民會趕在中秋節前賣掉。陳吉仲表示,文旦通常會在農曆白露節氣前後採收,但今年白露很接近中秋節,銷售期偏短,不容易賣出去,他向僑胞喊話,文旦是很好的水果,不只中秋節吃文旦,中秋節後也能吃文旦,農委會會開專線服務僑胞。

(資料來源/農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