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試所開發木本植物水耕誘導「魚樹共生」 生態保育兼具景觀價值

林業試驗所針對木本植物開發水耕誘導技術,成功誘導毛柿使其具備水生能力。(圖片提供/林試所)

氣候變遷問題日趨嚴重,假想未來若因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動物尚可遷徙,須定著於土壤生存的陸生植物卻可能面臨滅絕困境。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針對木本植物開發水耕誘導技術,使原本陸生的林木可適應水生環境生長,已完成25種木本植物誘導技術,包括果樹及花卉植物,具有應用生態保育的潛力,並可結合魚類「魚樹共生」,應用於景觀營造用途。

林試所「木本植物水耕誘導及魚樹共生技術」,可讓25種陸生木本植物經誘導具有水生能力,包括油茶、柳丁、咖啡、山胡椒(馬告)、毛柿等作物果樹,以及桂花、七里香(月橘)、朱槿(扶桑)等開花植物,現正公告技轉。

林試所助理研究員洪昆源表示,不論是扦插枝條或種子均可經過誘變使其適應淡水的水耕生活,誘變後的植物可水陸兩棲,「但又更適合在水中生活」;經誘變植物可像浮萍一樣、根系泡在水中,也可扎根池塘底泥或珍珠石等介質,「可以適應高濕度環境,樹皮不會腐爛」,持續生長。但他也觀察到植物樹葉容易出現介殼蟲,可能水耕環境仍影響到植物的免疫力。

水耕誘導針對不同植物開發出不同誘導方式,是此技術所要技轉的核心關鍵,洪昆源強調,誘導方式絕非基因改造或化學誘變等傷害植物的方式。

陸生木本植物誘導為水耕種植後,可開發景觀用途,再結合魚類飼養即成為「魚樹共生」,讓樹與魚均可觀賞;洪昆源說,物種保育行動也要需要能與人共鳴、產生互動,水耕誘導技術能開發出景觀價值,保育行動才容易延續下去。

經誘導的柑橘植物可在魚缸中水耕,水中還能飼養孔雀魚。(圖片提供/林試所)

為了建立魚樹共生系統,洪昆源先排除根系分泌物會毒害魚類的植物,進而在不額外使用耗電的打氣設備前提下,篩選出需氧量較少的小型魚種,包括蓋斑鬥魚、孔雀魚、玉如意金魚等。洪昆源表示,魚樹共生只需提供飼料餵養魚類,魚類所產生的排泄物即可作為植物養分來源,只要環境光線充足,樹木不用施肥也可以長得很好,魚種與樹種之間還可以任意搭配。

魚樹共生系統可在大至池塘、小至魚缸等不同水域環境經營。洪昆源指出,在他的研究中,水耕種最久的植物僅2、3年,尚處於幼年期,未開花結果,因此目前無法證實水耕果樹是否具備作物生產能力,以及經誘導產生的水生能力可否遺傳給下一代,他將持續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