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妮:以農為鏡,看見不一樣的李登輝

心中有願景,然後以行動付諸實踐,是李登輝投入農業經濟及台灣民主化的一生寫照。(圖片來源/翻攝自李登輝基金會《「補鼎續火」李登輝紀錄片》)

文/李安妮(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

不管是坊間還是學界,有太多與父親相關的著作與研究,各有其視角與論述方向,但多半圍繞在他對台灣民主的貢獻。確實,父親讓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過程中沒有發生流血衝突,也因此有著「民主先生」的美譽。

有人說「民主不能當飯吃」,但民主本是一套制度,使人民有權換掉讓自己吃不飽的執政者。比較今日的香港、泰國與緬甸的景況,台灣的民主彌足珍貴,早已超越溫飽的層次。

農業人一生大志,就是解決農民的困境

但是在成為「民主先生」之前,父親的所學、所求與所想,其實正是「如何讓大家有尊嚴的吃飽」,一位農業人畢生的職志。而這本《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正是以「農」為經緯,完整回顧他的一生,具有相當高的獨特性與可讀性。

我非常喜歡本書第一章的標題,「少年啊,要胸懷大志!」這是明治時期札幌農學校校長克拉克博士對學生的期許,儘管我父親並沒有念過那間學校,但他當初投身農經卻是有著相同的初衷。父親在年幼的時候,親眼看見佃農聲淚俱下的哀求地主持續出租土地,這畫面這成為他日後關懷農民與土地的起點。

一九四三年,父親決定就讀京都大學農學部農林經濟系,就是希望未來能夠解決農民的困境。那樣的使命感,在大時代下的帝國少年心中,可謂是一覽無遺的表露。心中有願景,然後以行動付諸實踐。

不忘農為本心,卸任依然關懷農民利益

因此不論是日後持續深造或是就任公職,農民都是他心中最深的牽掛,一心一意為其謀求最大的福祉。不為自己,乃為眾人,也印證了父親往後那句「我是不是我的我」之名言。本書更值得一提的是,關於父親對農民貢獻的書寫不是停留在省主席時代眾人孰悉的「八萬農業大軍」,而是延伸至「五二○農民運動」,甚至卸任總統後的諸多關懷。

特別是他當年正告陳水扁總統,如果沒有好好照顧農民,當心「連政權也會失去」。顯見即便父親卸任後積極輔助本土政權,但是當農民利益面臨衝擊之時,他依舊挺身捍衛,未改其一致的初衷。所以在父親逝世兩周年的前夕,我誠心推薦這本《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當眾人聚焦父親對民主貢獻的同時,讓我們以農為鏡,看見不一樣的李登輝。

2021年5月,我正式出任李登輝基金會的董事長,也接下父親籌建圖書館的遺願,紀念他對這片土地的愛與奉獻。期盼未來的李登輝基金會有您們同行,讓我們的路走得更遠更穩,為美麗的福爾摩沙持續奮鬥與打拚。

延伸閱讀


《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

作者:江昺崙,陳慧萍

出版: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出版部

編按:本文為李安妮《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書序,原標題為〈以農為鏡,看見不一樣的李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