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上性命與家庭 《男人與他的海》錄下人與鯨豚的動人邂逅

「有一天晚上就像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所有生物都圍繞著我們的船,天空中有好幾千隻海鳥在飛,飛魚來了、小魚群也來了,最後海豚也來了,很像是來這裡開party。」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導演黃嘉俊娓娓道來拍攝時的感動,冥冥中有力量要讓團隊記錄美景,然而這些動人的畫面要登上大銀幕還需要人助。

《男人與他的海》透過2條故事軸線書寫個人面對社會角色與人生志業的掙扎,作家廖鴻基為了書寫海洋遠離家庭,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則深陷家庭與理想間平衡的難題,然而海洋卻也讓他們與家人的關係有了新的機會。曾執導《一首搖滾上月球》的黃嘉俊說,這部紀錄片延續自己對當代社會家庭角色的關懷,「讓家庭獲得幸福這件事,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而非只有滿足經濟需求而已。」同時,他也希望水下美麗的世界能吸引觀眾,進而覺察自己與海洋的關係。

紀錄片除了有催淚的家庭互動片段,另一大賣點就是豐富的海上、水下鯨豚影像,包括國內花東海岸、澎湖常見的鯨豚,還有團隊隨金磊遠赴南太平洋東加王國記錄到的大翅鯨。黃嘉俊回憶,2016年跟著廖鴻基執行黑潮漂流計畫時,曾經同一天內拍攝到抹香鯨和虎鯨,「很多人到黑潮文教基金會擔任志工可能都還沒看過虎鯨,但我們就拍攝到(虎鯨)。」

攝影團隊甚至創下國內首次夜航與海豚共舞的紀錄,黃嘉俊說,「很多人看到海豚是白天在船上看到,但從來沒有人晚上跳進海裡拍海豚。」那天晚上,就像事先約好似的,千隻海鳥盤旋在船身,接著飛魚來了、海豚也跟著小魚群現身,「就像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只不過廖鴻基年紀比較大,是老年PI的奇幻漂流」黃嘉俊笑著表示。

雖然幸運地記錄到珍貴的鯨豚影像,但黃嘉俊說,水下攝影不只是危險,還很燒錢,2016年至今已投入超過1千萬,前期雖有文化部等單位補助,但後製到行銷期尚有500萬的缺口待補足,因為水下攝影影像在剪輯時需要逐格調整、還有特效輔助,以免觀眾在觀影時「暈船」。此專案已經登上募資平台,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民眾捐款支持,將這支記錄美麗海洋的紀錄片送上大銀幕,「讓觀眾能感受到『哇,原來就在臺灣,身邊的海這麼美麗,有這麼多不同的鯨豚』。」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於 2016 年發起「黑潮 101 漂流計畫」,從台東成功外海至宜蘭外澳外海順著黑潮漂流 144 小時。黃嘉俊說,7年前因從事潛水運動,慢慢對海洋產生感情、認識廖鴻基老師。記錄廖鴻基老師漂流行動的過程,他深深感受到臺灣在海洋法規上的落後和封閉,廖鴻基向他表示,是因爲一般民眾對海洋太過陌生,沒有需求推動相關單位修改法規,也因此海洋娛樂活動處處受限。因此,黃嘉俊希望影片喚起觀眾對海的喜愛,願意親海。
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緊盯海面,尋找鯨豚身影。黃嘉俊分享,金磊為了能時常出海拍攝鯨豚,甚至舉家搬到花蓮定居,不同季節就追著鯨豚跑,不只在國內拍,也會到南太平洋、斯里蘭卡等地進行拍攝作業。這支紀錄片呈現作家廖鴻基為了海洋犧牲家庭,也放入試圖在兩者間取得平衡的金磊故事,希望讓觀眾體驗到做出不同選擇的心境,也鼓勵觀眾有機會能向自己生命渴望踏出腳步。
船隻經過花蓮港外海時,遇上成群的飛旋海豚。
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跨越 8500 公里至大翅鯨聖地——東加王國拍攝。

《男人與他的海》紀錄片後製上映集資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