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漁村人口老化 南臺科大學生錄下「魚栽歌」盼傳承

一群來自南臺科大高齡福祉系與資訊傳播系的學生,因為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SR)C類計畫,進入人口老化嚴重的臺南鯤鯓地區,記錄屆齡83歲的許連丁傳唱逾半世紀的魚苗歌,這也是鯤鯓里內現存唯一還會唱魚苗歌的長者。傳播系學生歐陽迪芃說,希望這首歌能成為鯤鯓里的重要文化資產,讓下一代也能持續傳唱。

位於臺灣西南沿海的鯤鯓地區,在人工繁殖虱目魚苗產業發展以前,是國內售出虱目魚野生魚苗的重要產地,部分魚苗工在數點魚苗時會加上旋律,一邊從碗內撈出魚苗、一邊大聲吟唱出數量,讓買賣雙方都知道數點的魚苗量。根據南臺科大調查,過去當地有數百名工人從事相關行業,但現今只有一家魚苗業者還在賣苗,年屆83歲的許連丁是里內魚苗工唯一還會唱魚苗歌的長輩。

「有3個重點,眼睛、嘴巴跟手,在唸的時候就馬上撈啦,這樣才會快!念了手才撈,動作就慢了」許連丁在影片中說,他一手拿著白碗撈起活跳跳的魚苗,搭配著嘴裡的旋律,念出每次撈起魚苗的合計數量,「這要靠心算啦。」83歲的許連丁,自20多歲從業以來,仍在每年3至4月下水數點虱目魚苗,只是這首歌已不是年輕一輩魚苗工會使用的數苗方式。

歐陽迪芃回顧,團隊當時是因為高齡化議題到鯤鯓里蹲點,因此發現社區重要產業和許連丁爺爺的故事。「不過,剛開始許爺爺只讓我們在數魚苗時拜訪他,後來才讓我們記錄他的日常生活。」幾次往返鯤鯓里,許爺爺慢慢向拍攝團隊卸下心防,分享自己年輕時曾擔著扁擔到高雄永安販售虱目魚苗的往事,甚至這首魚苗歌也是從身旁的長輩習得的。他們期待這首魚苗歌能成為鯤鯓里的重要文化特色,甚至能進入小學成為文化素材,讓更多人能聽見和傳承。

其實魚苗歌並非鯤鯓獨有的文化,早在2012年,台江國家公園就曾委託團隊記錄台江地區,包含四草、馬沙溝、七股等地約15名魚苗工使用的魚苗歌歌譜及歌詞,許連丁先生就是鯤鯓地區唯一的一位受訪者。根據該計畫成果報告書分析,每位受訪者音調皆不同,節拍自由,但因為晚近人工繁殖魚苗的行業興起,不少年輕一代是使用心算計數,魚苗歌也因此面臨凋零的危機。不過,屏東楓港也有社區將數魚苗歌融入小旅行,讓沿海漁民捕撈虱目魚苗的產業歷史能延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