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野味】博物館的貴客:恐龍、雲豹與小朋友

華語版《捉迷藏》、臺語版《覕相揣》

華語版《捉迷藏》、臺語版《覕相揣》(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

文字/包子逸

5月,臺中科博館BRT候車亭頂棚出現六隻恐龍,古典筆觸與柔美色調出自於臺灣繪者鄒駿昇之手,一掃過往恐龍(以及臺灣各種為了翻新而粗製濫造的彩繪)視覺上經常帶給人的暴烈與壓迫感,在我看來是一次相當成功的地景改造。

這不是鄒駿昇第一次與博物館合作,或許是因為他的繪畫風格向來具備「博物畫」(自然史相關繪圖)的調性:擅長模擬傳統水墨或木刻版畫線條與網點,講究幾何透視構圖,並時常在畫面中置入標示文字。復古情調並非偶然,鄒駿昇的讀者或多或少知道,他自己的辦公室、其所參與設計的RAW餐廳、臺灣藝文報《The Affairs週刊編集》都曾展示他繪製的大型蜜蜂標本圖,充分反映他對古物(尤其博物畫與解剖模型)收藏的熱情。

今年鄒駿昇出版了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的新繪本《捉迷藏》,此前他曾為臺北市立美術館創作《禮物》、為臺北機廠(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創作《軌跡》,三則故事重現了這幾個臺灣重要收藏單位的歷史細節,同時都有一個貫串全篇、與臺灣生態緊密相連的代表性生物:《禮物》是蟬、《軌跡》是臺灣黑狗,最新的《捉迷藏》則是雲豹,每則故事都扣緊一個「懸案」,偵探小說般的圖像細節與敘事手法使人玩味不已。

PROFILE

包子逸 影評人、報導者。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喜歡溫暖的幽默,常在荒謬中發現真理。曾獲臺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著有散文集《風滾草》、報導文學《小吃碗上外太空》。

英國畫師約瑟.沃爾夫繪製的雲豹圖。
英國畫師約瑟.沃爾夫繪製的雲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