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也預防勝於治療 首屆IPM永續善農獎得獎名單出爐

第1屆永續善農獎頒獎典禮(圖片提供/防檢局)

人體健康管理一直有一項信念,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做好預防就不易生病,即使生病也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取得更好的治療成效;同樣的概念,現在也用於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這就是簡稱為IPM的有害生物綜合管理。農委會舉辦第1屆永續善農獎評選,表揚IPM成效良好的優秀農友,經過長時間的審查及評選過程,4日公布3名得獎者:三光米公司、張簡裕峰,以及游淑珍。

國內農業採慣行農法居多,有機及友善農法佔比少,但各有支持者;IPM並非將將農法導向有機,而是在不影響經濟生產的前提下,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農委會防檢局指出,IPM耕作是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細心觀察並監測病蟲害,聰明且有效運用防治資材、栽培技術及設施等多元的防治方式,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並將作物疫病、害蟲、雜草等害物控制在不影響經濟生產的程度下。

經營淇珍御果果園的許鍚淇與游淑珍,「走有機跟慣行中間這條路,比較得心應手」,他們一整年都在做防治,不同時節有不同的害蟲需要防治,這一切從清園消毒開始,3月整個園區要大整修,剪枝下來的廢棄枝葉會用破碎機破碎,果樹會慢慢長出新芽;4月時,潛葉蛾、吊絲蟲、橋橘鳳蝶會來下蛋想吃嫩葉,4到6月星天牛也會下來,調製味道非常嗆的石灰硫磺合劑來防治天牛。

「我們用Dyson吸塵器去吸椿象」,常見的東方果實蠅,則使用4種防護方式,「黏紙、噴膠、酵母球、賜諾殺,外面還會再吊費洛蒙抓公的」。許鍚淇說,即使是NG果,他們也能賣到好價錢,很多加工業者會向他們收購NG果,價格只比正常果低個2成,NG果不只有出路,還能賣到好價,經濟效益相當高。為什麼連NG果都能賣到好價?關鍵在於即使是走在有機與慣行中間,這些果實拿出驗農藥,還能拿到ND(未檢出),他認為只要精準用藥,產量及品質都不會輸給慣行農法,他現在的成績就交待了一切。

另一位得獎者張簡裕峰,雖是釋迦農第二代,但也是後來才回臺東接手父親的釋迦事業,他一開始就確立了要取得全球優良農業規範Global G.A.P驗證,原因很簡單,釋迦是外銷前三大水果,取得Global G.A.P才能讓外銷暢行無阻,下一步則是找到通路商,他跟貿易商合作,取得來自香港及澳門的外銷訂單。

張簡裕峰透過IPM,管理自己的釋迦果園,他說IPM就是預防、監測、干預的概念,一切先從預防下手。臺東很多釋迦果園的問題就是種植得太密,植株太密集,通風就會比較差,病蟲害就好發,他在規劃新田區時,就把行株距加大,前期的收成當然不如密植,不過,長期下來,確認新的田區規劃對於病蟲害管理很有效果。一般密植的釋迦果園每公頃約1200至1500棵,他的田區規畫是每公頃700棵,果樹成年後,留果量不會差太多,但果品品質更易掌握,正果率或A果率相對較高。

防檢局說明,本次評選分為2階段審查,第一階段是由植物保護領域的專家進行書審及田間審查,從技術層面評選出10位入圍者。於第二階段則由產官學研共17位專家聽取入圍者簡報說明理念,並且實地勘查,從技術面、實用性及消費者等角度,選出最優秀的前3名;同時,10位入圍者均是化學農藥減量的標竿與模範,未來將協助把此套管理方法推廣至有心參與IPM耕作的農民。

游淑珍向評審說明金柑園的IPM管理(圖片提供/防檢局)

張簡裕峰的釋迦園拉大行株距有效減少病害好發危機。(圖片提供/防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