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一號搶進臺灣藜生力軍 南迴部落推紅藜產區旅遊

採訪整理/莊曉萍 圖片提供/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一串串飽滿紅潤子粒在葉間探出頭,被譽為「穀類中的紅寶石」的臺灣藜,除了在餐桌上提供豐富的纖維素及蛋白質,賞心悅目的多彩景觀更成為部落旅遊的特色主題。

提前13天採收、高肥料利用效率   臺東1號適合規模經濟生產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近年致力於臺灣藜育種、栽培及病蟲害管理等研究及產業輔導,本月22日國內第一個命名的臺灣藜品種「臺灣藜臺東1號」,經書面及現場品種審查通過,可望成為農民栽植臺灣紅藜的新選擇。

臺東場表示,臺灣藜為臺東地區重要的特色雜糧作物,過去3年栽培面積成長7倍,106年的栽培面積達200公頃以上,為臺東創造了上億的可觀產值。目前臺灣藜多以地方品系為主,有子粒成熟不一致不利採收的缺點。新品種「臺灣藜臺東1號」則較市面上商業品種可提前13天採收,可減少栽植期間管理成本及極端氣候影響的風險,並且具有高收穫指數、高肥料利用效率等優點,適合規模經濟生產。此外,此品種成熟子粒為市場常見的紅色果穗,富含甜菜色素及微量元素等機能性成分,能製作為保健及健康食品。

臺灣藜臺東1號具早熟特性,較對照品種提早13天採收。

臺灣藜種植面積提升  臺東推部落特色旅遊

臺灣常稱呼的「紅藜」與南美洲高地的特有穀類植物「藜麥」在生物學上同為「藜屬」,臺灣的紅藜更在2008年正名為「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過去十年隨著臺灣藜的高膳食纖維、高蛋白質等營養成分漸為人所知,也提升了臺灣藜在東、南部的種植面積及加工製品的種類。

目前臺灣最大的臺灣藜產區在臺東地區,2016年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協同臺東場及地方鄉公所資源,除了改善產區灌溉設施,也成立「臺東紅藜」品牌,加強臺東紅藜製品知名度。今年春季「臺東紅藜」更推出結合南迴紅藜產區的部落旅遊,以期深化南迴紅藜產區的產業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