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捕獲下雜魚堆裡新發現!臺灣比目魚新種「洪氏無線鰨」登國際期刊

無線鰨新種發表,命名洪氏無線鰨,是目前臺灣唯一一種淺海無線鰨,其餘7種均深海無線鰨。(圖片提供/水試所)

從一堆下雜魚中,發現新種比目魚。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技正李茂熒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無線鰨分類專家Dr. Thomas A. Munroe合作研究並發現5種新種淺海無線鰨,並發表於國際期刊Zootaxa,其中「洪氏無線鰨」就是在東港漁港的下雜魚中發現,以DNA鑑定後確認為新種。

李茂熒說,時常訪查漁市場或漁港,會有意外發現,2007年他在屏東東港漁港的下雜魚堆裡,發現約百尾的小型無線鰨,一開始以為是東方無線鰨的亞成魚,但檢視形態以及分子證據後,發現這批體型嬌小、體長僅4至6公分的無線鰨,與棲息在印尼海域的小吻無線鰨(S. microrhynchus)相當類似,經過8年研究才確定是新物種,並命名為洪氏無線鰨(S. hongae)。

當時魚類學家普遍認為小吻無線鰨為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淺海僅有的無線鰨物種,但在東港漁港漁獲中發現了那批小型無線鰨,開啟一連串的訪查與研究。李茂熒於2008至2016年間檢視歐美日各博物館約450尾的樣本,並前往位於荷蘭萊登的自然生物多樣性中心重新檢視小吻無線鰨正模標本、透過國際研究計畫收集西太平洋淺海的無線鰨樣本檢視形態特徵,同時應用DNA資訊進行親緣分析以及物種界定。

經重新檢視淺海無線鰨的分類後發現,過去認知的小吻無線鰨其實包含5個未描述的物種,Dr. Thomas A. Munroe與李茂熒共同描述發表這些新物種,分別是當初於東港下雜魚堆發現的洪氏無線鰨(S. hongae)、越南的短頭無線鰨(S. brachycephalus)、菲律賓的細身無線鰨(S. leptosomus)、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多鱗無線鰨(S. polylepis),以及日本的粗體無線鰨(S. robustus)。

李茂熒說,經常發表新魚種的市場魚博士何宣慶2009年與越南有合作計畫,他們一起去越南採樣,先逛漁市場再去漁港找下雜魚,在下雜魚中也發現無線鰨,取得未經福馬林的處理的新鮮樣本,以高純度酒精保存後進行DNA研究,確認新種「短頭無線鰨」。除了洪氏無線鰨及短頭無線鰨外,細身無線鰨、多鱗無線鰨、粗體無線鰨等3種都是以博物館標本做鑑定。

專門研究無線鰨的李茂熒指出,無線鰨屬(Symphurus)在分類上為魚市場俗稱牛舌或龍舌的舌鰨科(Cynoglossidae)比目魚成員,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的熱帶至溫帶海域。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無線鰨約有81種,仍有許多尚未被描述的物種。

根據臺灣魚類資料庫,臺灣舌鰨科有25種,其中有7種無線鰨,包括:深淵無線鰨、本州無線鰨、白邊無線鰨、巨體無線鰨、多斑無線鰨、東方無線鰨、多線無線鰨,均為棲息深度100公尺以上的深海無線鰨;新發表的洪氏無線鰨待臺灣魚類資料庫更新後才會列入,李茂熒根據與洪氏無線鰨同網捕獲的魚類判斷,洪氏無線鰨棲息深度應該不到100公尺,屬於淺海無線鰨。

洪氏無線鰨的命名,隱藏著新種發現者李茂熒對母親的感謝與思念,他說,新種發表的準備過程長達數年,期間母親過世,而母親對他的求學及研究歷程給予高度支持,在與共同研究者Dr. Thomas A. Munroe商量後,以母親的姓氏為新種無線鰨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