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森林覆蓋率超過60%,具有發展森林療癒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國家森林遊樂區不限制遊客前來,熱門時段遊客如織,甚至還會大聲喧嘩,或是帶著收音機旁若無人放送,這樣的環境帶領森林療癒活動,還「療癒」得起來嗎?
森林療癒先進國家如日本、韓國,均設置森林療癒基地,推動森林療癒基地認證,規範森林療癒環境適當軟硬體設施,確保森林療癒品質。臺灣由於森林中92%屬於國有林,直接為農委會林務局所轄管,因此林務局107年起推動森林療癒,並未推動森林療癒基地認證。
但林務局也曾邀集專家學者擬定森林療癒場域評估指標,考量五感良好的自然環境、環境設施安全完善的整備狀況、具有交通可及性等區位條件、管理現況及曾辦理森療活動等五大面向,選出太平山、東眼山、八仙山、奧萬大、阿里山、雙流、知本、富源等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作為發展森療示範場域。
遊客如織森療打折扣 林務局擬推活動申請制度
國家森林遊樂區設施完善,但難以避免人來人往對森林療癒活動的干擾,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余家斌指出,國家森林遊樂區仍有遊客較少的時段,且森林空間廣大,許多地方鮮少人前往,卻是適合森療的僻靜空間,可以從時間、空間分流上規劃,讓森療與一般遊客各取所需。
台灣森林保健學會副秘書長林家民則指出,國家森林遊樂區現有許多步道其實少有人使用,林務局可以新設森療活動所需的木平臺等設施,鼓勵森療使用;並且如同獨木橋、攀樹、攀岩等部分具冒險性質的設施需要專業人士才能操作,林務局也可針對新設設施限制具有森療師證照的人租用,以此提高一般人取得森療師認證的意願。
林務局森林育樂組科長鄭伊娟表示,林務局預計明年會請各林區管理處規劃森療申請制度,讓有帶領森療活動需求的人可事先申請,如同有些場域須事先提出攝影需求一般,以利各林管處管理,維護森療活動品質。
研擬森林療癒場域指標 輔導私有林發展療癒產業
在優質的森林場域下,從事森林療癒,能為人帶來健康,還可結合農村、山村在地產業及林下經濟,創造林業新價值及新的工作機會。林務局森林育樂組長翁儷芯說,林務局現階段將研擬私有林森林療癒場域指標,確認面積大小、步道設施項目、栽植樹種及多少覆蓋率適合發展森林療癒,讓私有林主評估發展森療的利基。
余家斌指出,日本推動森療場域認證相當細緻,東京都奧多摩町的認證甚至規範森療步道必須介於1.5至1.8公尺寬度,因為太窄不便行走,太寬卻可能要多砍掉一些樹,讓人感覺不像森林,連心理觀感都考量到了。余家斌說,雖然推動森療場域認證,有助場域安全、提升森療品質,但相關設施成本龐大,對臺灣私有林是一大挑戰。
翁儷芯說,林務局可能透過公私有林輔導辦法,提供私有林主工作機具、活動規劃案、研究案等補助,但重點仍是要看林主是否有意願發展森林療癒。
「軟硬體都有機會改善,森林療癒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地人才來經營」,余家斌語重心長指出,山村、鄉村的問題在於人力,因此需要產業將年輕人留下來,森療產業需要能結合社區資源,利用在地資源提供服務的人才來經營,產業才會長久;民間沒有足夠資本搞硬體設施,因此由政府提供場域,但應該引進民間業者經營,讓服務由民間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