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賽夏族發展「森林蜜」綠色經濟 部落青年復興竹業成山林職人

林務局今(8)日舉辦《山林本事》發表記者會。(攝影/記者游昇俯)

林務局近年來陪伴許多山村部落,在維護山林永續經營前提下,將山林服務價值轉化為實際經濟利益,提升山村、部落生計,「因為山村部落好,臺灣山林才會好」。包括桃園復興鄉部落返鄉青年「阿山」林志仁推動地方竹業重建,苗栗南庄鄉賽夏族人發展林下經濟森林蜜產業等10個山林職人動人故事,均收錄在林務局剛出版的《山林本事》一書。

南庄賽夏族人長年守護臺灣山林,但過去與主管山林事務的林務局一直無法建立互信,直到2018年部落與林務局簽署夥伴關係,並在賽夏族長老根誌優等人推動下,由林務局輔導發展養蜂、段木香菇等林下經濟產業。

根誌優表示,賽夏族過去即有野牧野蜂的習慣,但收穫零星,他不知道如何發展「森林蜜」產業,「養蜂很專業、需要投資」,野蜂一年只能收成一次,部落引進工作效率較佳的義大利蜂,在林務局新竹林管處輔導陪伴下,度過艱辛的開創時期,第一年搖蜜收穫僅12臺斤,但去年產量已能達1,300臺斤。

賽夏族與山林關係親近,根誌優說,爺爺從小教他,人本是大自然的一分子,進入山林要把一切武裝拿掉、融入山林,才能學到山林的智慧、接收到山林的幫助,發展森林蜜雖是出於經濟考量,但他們控制蜂箱數量不任意增加,就是為了維護生態永續,「進入森林我就不再是人,只是森林中的一個生命。」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南庄族人過去有的月所得不到5,000元,有些人在經濟壓力下可能反而去從事破壞山林的盜伐工作,發展森林蜜後可讓收入增加一倍,綠色經濟產業的導入,讓族人樂於回來參與,「只有山村、部落好,臺灣的山林才會好」。

桃園復興是臺灣最大竹材產區,主產桂竹,伐竹是當地泰雅族人重要謀生方式,但族人多擔任漢人包商雇工,難以成為穩定主業。阿山與父親、兄長成立「友順竹業」,盼重振部落,太太李依婷則成立「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推廣竹材加工應用。

阿山說,竹材經濟循環快速,4年即可收成,但過去伐採不分竹齡全部都伐,但1、2年生的竹材不利加工應用,並且竹子生長周期短,大約7年就會老化,也需要適度伐採更新。阿山因此在林務局輔導下,學習竹材分級管理,建立永續經營的疏伐模式,爭取廠商認同,並承接客製化竹材加工,提升產值。

林務局與天下雜誌合作出版《Learn From Forest山林本事》一書今(8)日發表,書中收錄屏東車城、桃園復興、苗栗南庄、南投中寮等10個山村部落,開展山林綠色經濟的動人案例,可讓讀者了解森林多元的生態系服務價值,以及人與自然共生的美好生活方式。

《Learn From Forest山林本事》今(8)日發表。(攝影/記者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