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間歇灌溉省水3成、產量不變 米飯品質反而變更好

應用間歇灌溉栽培的稻株,相較傳統長時間湛水的稻株,分蘗勢較強、株高較矮,稻株較粗壯,產量幾無差異,但食味品質反而有所增進。(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近來降雨不足、乾旱造成農業損失,缺水恐成未來長期趨勢,農委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及農業試驗所共同進行水稻間歇灌溉栽培研究,分別針對水稻品種「台中秈10號」、「台南11號」及「台農71號」進行試驗,結果證實間歇灌溉可減少用水達3成,水稻產量不變,因土壤通氣性佳,稻株反而更健壯,白米食味品質也變更好。

水稻是需水量最高的作物,在氣候變遷趨勢下,水資源有效利用刻不容緩。慣行栽培在水稻分蘗期、孕穗期等需水期間,都會以湛水5至10公分方式栽培。臺中農改場等場試所間歇灌溉式透過智慧水閥系統,讓田水自然蒸發、滲漏,待水位歸零,土壤表面無積水但仍濕潤狀態,隔天再灌溉至水深5公分;因田間湛水愈多,水分蒸發、滲漏愈多,間歇灌溉可達到省水的效果。

臺中農改場間歇灌溉栽培國內秈稻主流品種台中秈10號,試驗兩年4個期作,不同期作可減少用水30%至40%。臺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吳以健表示,間歇灌溉有助土壤通氣,增加稻株根部呼吸作用,水稻根系、分孼生長良好,稻株粗壯;田水含有自然氮素,採取間歇灌溉讓稻株吸收氮素較少,可降低白米蛋白質含量,米蛋白質少,口感會較軟,好米蛋白質含量約5%、6%,較差的米約7%、8%,「蛋白質含量相差1%、2%,口感好壞一般人都吃得出來。」

苗栗農改場栽培國內種植最廣的台南11號,間歇灌溉一期作減少用水35%,二期作也可省水23.6%,產量、品質均與慣行稻作不相上下。農試所栽培生育期提早2至3周的早熟品種台農71號,間歇灌溉平均省水25%,稻作產量不變,但米質同樣更好,米粒心腹白比率還更低。農試所副研究員吳東鴻表示,台農71號有容易倒伏的問題,間歇灌溉稻株根系發育好,倒伏情形甚至可少10%。

慣行栽培,農民怕水稻吃水不足,習慣讓田區湛水,天天巡田水,田水不足就補灌。間歇灌溉使用智慧水閥系統,透過智慧化模組,農民可以從手機APP看到田間水位計記錄水位,遙控電子水閥進行灌溉。吳以健指出,農民即使不使用智慧水閥系統,間歇灌溉待水位歸零才要補灌,農民也可減少巡田水次數,3、4天補灌一次即可,節省人力。

應用智慧水閥系統,可使用手機APP監看水位並進行遠端灌溉管理,省時省工。(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