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大到不能丟? 鳳梨產銷學者:癥結在風險管理

臺灣鳳梨外銷以中國為最大市場,反而造成國內鳳梨產銷平衡風險。(圖片提供/農試所嘉義分所)

臺灣鳳梨外銷以中國為最大市場,但因如此,此次中國突然宣布暫停臺灣鳳梨輸入,嚴重衝擊國內鳳梨產業。臺大農業經濟學系教授陳郁蕙表示,中國市場有利可圖,農民有外銷意願無可厚非,癥結在於有無風險管理概念;政府協助國內農產品外銷,但鳳梨產業也應思考在沒有政府補助下,如何在國際市場建立獲利機制;國產鳳梨主打生鮮市場,未來也應思考更多加值利用的作法,降低市場風險、提高農民收益。

陳郁蕙長期研究農產運銷及農產貿易,並曾受農委會委託,進行國產鳳梨市場通路研究。她指出,農業有生產風險及市場風險,不確定性原比其他產業來得高,鳳梨產期長、三年兩穫,生產在一年半以前就要做規劃,但國內農業遇到產銷問題,政府往往過於保護,反而讓農民忘記風險存在,沒有做風險管理。

從2009年起,國產鳳梨市場價格及出口價格均呈現上升趨勢,自然吸引農民擴大種植面積、增加外銷量,但中國市場不完全依照商業機制運作,風險尤高,陳郁蕙說,不同外銷市場,風險程度各不相同,此次突發狀況透過國內消費者力挺可以救急,但長期來說,政府輔導產業發展時,應以設定特定資格門檻的方式,引導農民自主做風險管理。

屏科大農企業管理系教授陳淑恩也指出,中國市場風險高,鳳梨產業本應知道市場風險,有把握的市場才能穩定生產,沒把握的市場就要做好彈性調節生產的準備,鳳梨加工利用方式多元,應可透過產業間互相合作降低風險;政府負責提供市場需求資訊及加工、保鮮等技術,供產業自主管理,風險自主承擔,產業才會比較健康。

臺大農業經濟學系教授陳郁蕙表示,農業有生產風險及市場風險,不確定性比其他產業來得高。(圖片提供/陳郁蕙)

中國市場有距離短,產品品規、檢疫門檻較低的好處,未來若重啟輸入臺灣鳳梨,應仍會吸引臺灣農民繼續銷中,臺灣鳳梨外銷應該如何調整?陳郁蕙表示,外銷工作需要長期耕耘,民間應有組織做系統性的市場開拓,盤點適合出口品項,了解潛在市場、目標族群;政府則負責關稅談判、動植物防檢疫等國家層級事務,再將相關資訊提供民間利用,彼此分工合作。

目前政府多透過獎勵金補助,鼓勵業者外銷中國以外的市場,陳郁蕙表示,短期多少有幫助,但長期產業界仍要思考,如何在國際市場建立獲利機制,在沒有補助下仍能持續獲利。她說,臺灣鳳梨早在2006年至2010年間其實是以日本市場為主,2012年後中國市場才大幅成長,出口不要只想做價格、成本競爭,外銷其他市場仍有機會。

陳郁蕙表示,國產金鑽鳳梨主打鮮食市場,仍是以傳統通路為主,共同運銷、盤商、批發商層層轉手,農民實際獲利很低,未來應該要思考更多加值利用方式,拓展農產品加工利用是一種,但更應該跳脫農業框架,將農業往開發機能性產品、休閒農業等六級產業多元加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