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李登輝學」 陳吉仲:「農為國本」的基礎在有農民生產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中)26日受邀「李登輝學」系列座談發表專題演講。(攝影/記者游昇俯)

台灣智庫今(26)日主辦「李登輝學」系列座談,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受邀專題演講,暢談承襲李登輝「農為國本」理念的農業施政。陳吉仲表示,農為國本最基本要有農民生產,農民四大福利體系明年起全部到齊,明年繼續推動強制性的豬隻死亡保險及稻米收入保險,讓農民不必看天吃飯。他並說,農業有生態環境、文化等外部貢獻,農業施政秉持「農為國本」不只是為了農民,還是為了國家。

「李登輝學」座談以「農業政策:李登輝農本主義與台灣的未來」為題,邀請陳吉仲專題演講,以及《農訊雜誌》總編輯丁文郁、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蔡培慧、立法委員蔡易餘聯合與談。

陳吉仲表示,喊農業永續很容易,農業要有農地、水及陽光,但沒人生產,農業就不可能永續;過去農業不被當作職業,沒有職業災害保險、沒有退休金制度,但從明年起,包括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災保險、農業保險及農民退休儲金等四大福利體系終於到齊。他說,今年受疫情影響環境不好,許多青農仍跟農業金融貸款了67億元,就是因為現在投資農業是有機會的。

但陳吉仲也坦言,土地問題是農委會最難以解決的,全世界農地最貴的地方就在臺灣,平均每公頃3,500萬元到4,000萬元,臺灣從農者沒有自己農地的比例愈來愈高,農委會現在要思考將農地經營權及所有權切割開來;他說,李登輝過去想將全國6、70萬公頃可耕作土地讓「八萬農業大軍」耕作,即是因為臺灣農業規模太小、競爭力太低,未來要將農地經營權及所有權切割開來,否則競爭力會與國外有非常大的差距。

與談的蔡培慧也呼應陳吉仲指出,臺灣農地零碎化,使得只有一、二分地農民不見得能賺錢,國內應進行第三次農地土地改革,仿照日本、德國建立「農地儲備制」,由政府用市價買地,讓想務農青年有地可租,將農地使用權與所有權分開來。

座談會上,引言人、全國農業金庫董事長吳明敏細數李前總統的農業政策,認為李前總統核心思維在農為國本、臺灣優先,對西進戒急用忍,並致力臺灣的國際連結。《農訊雜誌》總編輯丁文郁則以自身與李登輝互動經歷,分享李前總統卸任後在農業領域推動「1123與農共生運動」、「發展臺灣肉牛產業」等7大貢獻,精彩內容引發參加座談民眾熱烈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