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禦茶葉大敵!茶角盲椿象的生長與防治

茶角盲椿象的若蟲呈黃色。

文.圖/林秀橤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茶作技術課副研究員兼股長

茶角盲椿象若蟲停留在嫩芽葉取食,雌成蟲主要產卵位置在茶嫩芽的第一至第三節間,以強度採摘及枝條修剪等栽培管理手段,可直接降低茶角盲椿象族群密度,對於減少茶角盲椿象食物來源,進而降低其族群量也有間接的幫助。

茶角盲椿象為嚴重影響茶葉產量的害蟲之一,前人研究指出茶角盲椿象在非洲可使茶葉減產55%,在亞洲可造成11~100%的茶葉損失。一般來說,茶角盲椿象通常會造成25~50%的產量損失,在印度已有超過80%的茶園遭受茶角盲椿象危害,其經常性產量損失在10~50%之間;近年來孟加拉亦經常受茶角盲椿象危害而減產10~15%,部分地區的產量損失可達100%。

在臺灣,茶角盲椿象發生於各海拔的茶園,其造成的產量損失因田間管理強度而有異,譬如慣行農法中,經常性使用化學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的茶園,茶角盲椿象造成的產量減損低於10%;若為低度投入化學農藥防治的茶園,則會因防治藥劑的投入時機而有所差異,產量損失約為20~50%;一般有機友善等低化學防治資材投入的茶園若受到茶角盲椿象危害,產量損失可能達50~100%。

茶芽受茶角盲椿象吸食後,造成枝條梢枯。

減少產量更影響製茶風味 茶角盲椿象對茶樹危害大

茶角盲椿象喜歡活動與棲息在陰涼避風的茶園中,其若蟲體黃,雄成蟲體全黑,雌成蟲有明顯黃色背板。若蟲及成蟲皆以刺吸式口器吸取茶樹嫩芽、葉或莖部汁液,當刺吸茶葉時,其有毒的唾液或唾液中所含的水解酵素與氧化還原酵素,會造成葉片組織呈壞疽。危害初期,被取食斑點的周圍組織會褐化,取食後2 4小時內,該取食斑點中央區域變成半透明的淺棕色,最後轉變為深褐色,且取食斑點呈凹陷、乾枯,受危害的葉片呈現變形捲曲,嚴重時容易落葉,受危害的芽葉除了無法收穫,還會影響下一季茶芽的萌發,嚴重影響茶菁產量。

茶角盲椿象雌成蟲體黑且有明顯橘黃色背板。

茶角盲椿象雄成蟲體全黑。

此外,交尾後的雌蟲會將卵單一地產在茶樹幼嫩的組織中(如嫩莖、嫩葉柄、腋芽等),其產卵管刺入植物組織會造成即時破裂,繼而形成癒傷組織,導致維管束阻塞,影響植物生理反應並阻礙生長,或因為造成的傷口而誘發其他病原菌感染,而造成枝條梢枯。在取茶芽受茶角盲椿象吸食後,造成枝條梢枯。

茶角盲椿象危害茶菁製茶比較。圖A是受危害的包種茶、圖B是未受害的包種茶;圖C是受危害的紅茶、圖D是未受害的紅茶。

茶角盲椿象會取食茶嫩芽葉,並造成褐色斑點,甚至導致茶菁產量嚴重損失。

茶角盲椿象的防治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防治害蟲亦有相同道理,進一步了解本害蟲生活習性,可以提升防治效果,更能降低化學農藥使用,甚至以非化學農藥防治資材,進行友善環境方法害蟲管理。

一、茶角盲椿象的發生生態

一年發生4~8代,茶角盲椿象成蟲及若蟲皆喜好棲息在通風不良且陰涼的茶園,在一天中以早晨、傍晚活動較頻繁。在一年中,除冬季溫度較低時成蟲越冬外,其餘時間均會危害茶樹嫩芽葉,尤以4~5月及8~9月危害較嚴重,故在春茶萌芽初期(3月底至4月初)與茶角盲椿象會取食茶嫩芽葉,並造成褐色斑點,甚至導致茶菁產量嚴重損失。秋茶開始萌芽時,必須著手茶角盲椿象的防治。近年由於暖冬,茶角盲椿象未受低溫影響而減少族群數量,若又遇回暖較快的早春,茶角盲椿象族群會提早大量出現,尚無茶芽萌發的情況下,此蟲則會取食未萌芽的腋芽,造成春茶產量嚴重受損,需多加注意環境溫度變化以提早防範害蟲族群的增長。

二、掌握危害初期的時機

為能有效掌握茶角盲椿象的初期防治,以下提供茶角盲椿象發生初期辨識要領:

(一)判別蟲齡:若蟲危害造成的病斑,會隨蟲齡越大而面積越大,成蟲又較若蟲危害斑點面積大。若蟲期發生時,即需進行防治作業,又因若蟲尚未長出翅膀,移動範圍較小,防治效率會較防治成蟲高,故需把握若蟲期進行防治。

(二)判別病斑新鮮度:病斑自茶角盲椿象開始危害至數小時後,其病斑變化為:半透明、水浸狀、外圈開始褐化、病斑全部褐化,最後變深褐色且呈乾枯狀。病斑越新鮮表示茶角盲椿象還在茶嫩芽葉附近活動,採取防治的效果較好。

(三)病斑發生區域面積:小面積發生時需立即進行防治,避免茶角盲椿象持續成長且產卵於茶嫩芽,族群持續增加會提升防治困難度。

不同蟲齡的茶角盲椿象危害茶嫩葉的病斑。左圖為一齡若蟲危害的病斑;右圖為成蟲危害的病斑。

茶角盲椿象吸食茶葉的病斑隨著時間自邊緣開始向中心褐化,以危害時間長短分別為藍圈(短期)、橘圈(中期)、紅圈(長期)的病斑。

三、防治策略

茶園特性包括多年生、單一茶種、高密度、大面積栽種、高強度施用肥料與化學農藥,不同的耕作方式影響了茶角盲椿象的發生。可能有效的茶角盲椿象管理方法為早期偵測及立即施用適切管理方式,如應用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模式(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其包括了耕作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不同策略進行本害蟲管理:

(一)耕作防治:茶角盲椿象若蟲停留在嫩芽葉取食,雌成蟲主要產卵位置在茶嫩芽的第一至第三節間,以強度採摘及枝條修剪等栽培管理手段,可直接降低茶角盲椿象族群密度,對於減少茶角盲椿象食物來源,進而降低其族群量也有間接的幫助。規律採摘與配合使用化學藥劑即可有效控制茶角盲椿象的發生。

(二)物理防治:可在茶角盲椿象發生初期徒手抓蟲去除,尤其仍為若蟲時進行,且最佳進行時機為早晨及傍晚等涼爽環境。

茶角盲椿象產卵於幼嫩枝條節間的組織內,有白毛露出。

(三)生物防治:根據報導指出,茶角盲椿象之天敵昆蟲有草蛉、螞蟻、貓蛛、跳蛛、條紋蠅虎蛛、黃帶犀獵椿、螳螂等,但具有商品者甚少,皆須仰賴自然環境提供,若使用化學藥劑頻繁之茶園,天敵昆蟲數量亦較少,即無法利用天敵昆蟲進行茶角盲椿象之防治。

昆蟲病原微生物部分,則包括有:

  • 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
  • 黑僵菌(Metarrhiziumanisopliae(Metchnikoff)Sorokin)
  • 臘蚧輪刺孢菌(Verticilliumlecanii(Zimmerman)Viegas)
  • 鐮孢菌屬(Fusarium sp.)
  • 黃麴菌(Aspergillusflavus
  • 芽枝黴菌屬(Cladosporium sp.)
  • 彎孢菌屬(Curvulariasp.)
  • 枝頂孢屬(Acremonium sp.)
  • 木黴菌屬(Trichoderma sp.)等。

此外Mukerji與 Roy Choudhuri(1965)報導一種六索線蟲會寄生茶角盲椿象,但被寄生的茶角盲椿象不會有病徵表現,除非檢查其內臟才會發現。

(四)化學防治:雖然目前尚未有核准登記使用於防治茶角盲椿象之藥劑,但經茶業改良場測試核准登記使用於茶小綠葉蟬藥劑對於茶角盲椿象具有防治效果。

IPM為一種以生態為基礎且長期性的害物管理策略,包含各種防治策略,包括耕作防治、機械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其中化學防治則需要參考基礎監測資料及遵守藥劑輪用等適當的操作守則。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