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84億元建置農漁畜產冷鏈系統「前冷後冷」延長農產品儲架壽命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主講「5G時代下的農業大未來」。(攝影/記者陳儷方)

農產品從產地收成到消費者手上,竟有高達30%的耗損,減少糧食浪費的第一步不妨從減少耗損做起,同時,延長農產品的儲架壽命對於生產者、通路業者以及消費者都有好處。農委會取得國發會中長期公共建設計畫的預算,明年開始,4年內將投入84億元預算,執行「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計畫」,建置農漁畜產品的冷鏈系統,延長農產品的儲架壽命並減少耗損。

4年84億元的預算,農、漁、畜產品冷鏈雨露均霑,但以農糧產品可獲預算最多,框列50億元,110年為計畫第1年,主要工作為整體規劃及小型示範,因此投入預算規模最小,只有1億元,預算執行重點放在第2年至第4年。

走過一甲子的農業界年度盛會-中華民國農學團體109年聯合年會,今(11)日舉辦「5G農業時代」論壇,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主講「5G時代下的農業大未來」,他表示,智慧科技導入農業後將有助於打造精準農業、安全農業,以及韌性農業。其中建置冷鏈監控系統提升食品安全就是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安全農業,每個農作物品項及冷鏈都是獨立的系統,冷鏈進入5G時代的效益就是整合冷鏈資訊系統,並利用大量物聯網連結的特性,確保生鮮農產品到貨品質及產銷資訊的透明。

陳駿季指出,農委會過去最重視的是生產品質的提升,但農產品收成後運出農場的品質也很重要,農產品以一般貨車運送,常使得生鮮蔬果品質在運輸過程中快速衰敗,消費者買回家只能再撐個2、3天,農委會希望農產品從品質的提升,延伸到「到貨品質的確保」,這需要透過冷鏈系統以維持農產品的鮮度,從產地到集貨場、冷鏈物流區域中心,再到拍賣市場,必須是一連串、不能斷的冷鏈系統,農委會將有系統地規劃,並將經費做最有效的運用。

冷鏈規劃的最大原則是「前冷後冷」,不同的農產品有不同的冷鏈條件與需求,農委會建置農產品的冷鏈,也會與結合民間物流業者合作。陳駿季指出,近期有2個冷鏈物流園區建廠,一在嘉義縣大林鎮的「智慧生鮮物流園區」,這是由民間物流公司興建;一在農委會的屏東農業生技園區「國際保鮮物流中心」,都可以做為示範點,示範將冷鏈物流中心的前端接鏈起來。

陳駿季指出,計畫執行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前期的系統性規畫,從農場到消費地這段過程有很多環節,不僅農產品品項影響冷鏈條件,農產品也有各種不同的通路,有的從產地直送到超市,有的是從產地到理集貨場再到批發市場,如何佈建冷鏈規畫是最難的起步。

提升農產品儲架壽命及降低耗損,是「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計畫」最大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在任何冷鏈都不做的條件下,農產品的耗損約30%,減少耗損、延長儲架壽命就能增加收益。陳駿季舉木瓜為例,田間收成後裝箱送到市場,3、5天開始變軟,可銷售時間很短暫,若是全程冷鏈則可支撐2、3周,上架銷售的時間明顯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