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版秋行軍蟲性費洛蒙誘捕技術公開 友善環境、成本低

藥毒所開發秋行軍蟲性費洛蒙誘殺系統,找到最適合臺灣的秋行軍蟲誘捕方式。(攝影/記者游昇俯)

針對危害臺灣農地近1.9萬公頃,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告全球重要害蟲秋行軍蟲,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成功開發出秋行軍蟲性費洛蒙誘殺系統,找到最適合臺灣誘捕秋行軍蟲的模式,每天可有效誘捕20至30隻秋行軍蟲雄性成蟲,效果良好,有助降低秋行軍蟲田間族群數量。此技術已成功技轉民間廠商,預計明年取得農藥許可證即可上市銷售。

秋行軍蟲(Fall Army Worm)又名草地貪夜蛾,寄主植物高達353種,主要為禾本科植物,自去年6月入侵臺灣,目前國內已發現危害玉米、高粱、百慕達草、薏苡、水稻、小米、狼尾草、落花生及薑等作物。秋行軍蟲遷徙能力、繁殖力強,一天可移動100至150公里,雌性成蟲平均一生可產1,000至1,500顆卵。

利用秋行軍蟲雌蟲會分泌性費洛蒙,吸引雄蟲交尾、繁殖下一代的特性,國內自去年爆發秋行軍蟲疫情,藥毒所即著手秋行軍蟲性費洛蒙誘殺系統的研發。由於秋行軍蟲在不同地區性費洛蒙成分存在差異,藥毒所找尋國際研究5種性洛蒙配方,在嘉義義竹、東石及雲林土庫、元長等地進行田間測試,確定誘蟲效果最佳的配方,再用此配方進行1mg、0.5mg、0.2mg、0.1mg等不同劑量誘蟲試驗,找到最佳誘蟲劑量為1mg。

蝶蛾類性費洛蒙誘蟲器可略分為中改式誘蟲器、上衝型誘捕器及翼型黏膠式誘蟲器3種,藥毒所再以誘蟲最佳配方1mg劑量放置三種誘蟲器進行測試,由於秋行軍蟲到達定位有上衝移動習性,測試發現以上衝型誘捕器誘捕效果最佳,至此才完成誘殺系統開發。田間測試以每3至5公尺架設一支誘捕器,誘捕器高度約150公分,每天可誘捕20至30隻秋行軍蟲成蟲。

上衝型誘捕器誘捕秋行軍蟲效果最好。(攝影/記者游昇俯)

藥毒所助理研究員蘇俞丞表示,秋行軍蟲繁殖期以性費洛蒙誘捕雄蟲,降低雌蟲交尾產卵機會,即可降低田間秋行軍蟲族群密度;相較化學農藥防治,性費洛蒙無毒性、不殘留,且微量即有效,誘蟲器成本低廉可重複使用,更符合友善耕作、環境永續的精神。

藥毒所秋行軍蟲性費洛蒙誘殺系統已於今年8月底技轉廠商,蘇俞丞表示,藥毒所試驗所得最佳配方性費洛蒙誘引劑包含3種性費洛蒙原體,其中2種為自國外購得,因國內廠商要製作性費洛蒙產品須取得原體進口證,但以往國內廠商因缺乏相關原體組成資料以致取證困難,防檢局正針對《農藥管理法》進行相關法規鬆綁修法,預計今年底可預告草案,故粗估技轉廠商最快明年6月取得農藥許可證,才可進一步商品化販售。

翼型黏膠式誘蟲器。(攝影/記者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