鯖魚扒網船打頭陣!2團隊可望獲永續海鮮標章

永續海鮮標章也在乎申請團隊對漁工的友善度。(圖片提供/海漁基金會)

臺灣首張永續海鮮標章,可望發給南方澳及澳底的鯖魚扒網(三腳虎)漁船團隊。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10月初公布「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評鑑標準,並接受國籍漁船組隊申請,由於在評鑑標準正式公布前已與漁民充分溝通,因此開放接受申請時已有部分漁船團隊符合條件,海漁基金會正式接受南方澳及澳底2個鯖魚扒網漁船團隊申請,11月底將完成評估報告。

國際間的永續海鮮標章起於1997年海洋管理委員會(MSC),發展至今全球已有超過100種的永續海鮮標章,農委會漁業署與海漁基金會合作推動屬於臺灣自己的永續海鮮標章,團隊花了2年的時間,研擬出一套適合臺灣漁業體質的永續海鮮標章「海洋之心生態標章」,分為「友善」及「金級」,以金級的評分較高。海洋之心生態標章以「同漁法、捕同魚種、3艘以上組成的友善團隊」為基本申請資格,申請海洋之心標章目前不收費。

海洋之心生態標章。(圖片來源/海漁基金會)

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表示,為避免漁民申請時耗費太多力氣又沒結果,因此海漁基金會不盲目接受申請,會先經由溝通初步確認申請團隊資格條件,大致符合永續海鮮標章申請資格,才會受理申請,目前已收件的申請案有南方澳74艘漁船組成的鯖魚扒網船團隊,以及澳底7艘漁船組成的鯖魚扒網船團隊。捕鯖魚的漁船同時也捕鰺魚(竹筴魚),但因海洋之心生態標章限定同漁法、同魚種,因此只有捕到的鯖魚才能獲得海洋之心生態標章。

海洋之心生態標章的4大評分標準,包括:確保漁群永續(15%)、保護海洋環境(15%)、有效漁業管理(40%),以及企業社會責任(30%)。林愛龍說,在執行現場評估時,有個出乎意料之外的發現,顛覆長期以來的刻版印象,就是申請者團隊對漁工們的友善度相當高,漁船上漁工休息處所乾淨明亮,8、9月試評估期間是天氣正熱的時候,他們發現漁船裡的漁工休息空間有24小時空調,他們事前並未向漁船預告要到現場做評估,當下看到漁船上漁工的生活環境,讓參與評估的工作人員印象深刻。林愛龍說,有可能是因為捕鯖魚的漁船噸數有100噸,漁船空間較大,可以提供較良好的生活空間。

除鯖魚扒網漁船提出申請,臺東的鬼頭刀延繩釣漁船未來也有機會申請海洋之心生態標章,但還有一些項目需要再改善,主要是在漁業管理的部分,包括卸魚申報的落實、漁獲產出的管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