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水署長專訪01】首任農田水利署長蔡昇甫:農業用水調度超前部署 供灌適地適作

農田水利署10月1日掛牌成立,全國17個農田水利會正式改制公務機關。(圖片提供/農田水利署)

農委會農田水利署掛牌成立,首任署長蔡昇甫剛就任,即面對臺灣56年來首次沒有颱風造成水情吃緊的局面,蔡昇甫表示,農業用水換成由農水署管理,農水署與經濟部水利署是平行機關,將可確保農業水權,並可以大數據分析訂定作物用水計畫,超前部署,依據不同農地地形、作物種類調整供灌方式。

《農田水利法》10月1日施行,農田水利署(下稱「農水署」)同日成立,全臺17個農田水利會正式改制公務機關,成為農水署轄下17個管理處,正式終結水利會逾一甲子的農田水利事業「公法人」地位,邁向臺灣農田水利嶄新階段。

蔡昇甫表示,面對氣候變遷水資源不足的挑戰,水資源利用不應從點,而是從面來看,農水署可以更有系統的興修農田水利設施,並用現代管理方式提升用水效率;他也將左右開攻,要提升農業用水效率及改善灌溉水質,從水安、農安到食安,打造永續農業。

蔡昇甫日前接受農傳媒專訪,以下是專訪紀要:

農田水利署長蔡昇甫接受農傳媒專訪。(攝影/游昇俯)

:農田水利會改制公務機關,反對者認為是人民財產遭國家侵占,農水署如何回應外界對改制的疑慮?

答:《農田水利法》施行前,《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第一條即明言:「農田水利會以秉承政府推行農田水利事業為宗旨」,意思就是水利會是受政府委託推行農田水利事業。水利會資產早期是由農民出錢出力而來,因政府委託水利會管理才登記在管理者名下,現在不再委託水利會、拿回來自己管理,但資產仍用於服務農民,沒有侵占人民財產的問題。

水利會收歸國有後資產100%專款專用在農民身上,而且入法保障,過去水利會預算書只有少數會務委員看得到,成為公部門後預算書須公開在陽光底下,應該更能確保農民權益;同時,17個水利會農田水利事業人員共3,015人,農委會9月公告的「農田水利事業人員人事管理辦法」,已將水利事業人員待遇福利、退休撫卹等都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水利會員工的權益也獲得確保。

全臺17個水利會的資產、水利設施及水利條件各不相同,改制公務機關後,農委會會設置農田水利事業作業基金,將17個管理處資產分別設置分基金,分基金帳目各自獨立;針對先天水利條件較差、設施更新成本較高,營運困難的管理處,例如花蓮、南投等,農水署反而可以公務預算加以撥補挹注,「公務預算只會多不會少」。

:近年氣候變遷造成水資源匱乏,農業部門GDP產值低,外界擔心,水資源由政府統一調度,農業用水可能遭到犧牲,農水署如何確保農民用水權利?

答:農民用水權利過去是由水利會代表農民向經濟部水利署登記,現在農業用水換成由農水署來管理,農水署與水利署是平行機關,更可以確保農業水權。

《水利法》規定,水權使用優先順序為民生、農業、工業,但仍可考量實際需求調整順序,只是要基於使用者付費、受損者得償的原則。也就是說,假若工業部門需要農民配合讓出灌溉用水,工業部門就需要付費補償農民的損失,只要補償費用農民可以接受,用水調度對大家就是好的。

水資源調度必須基於農民同意,才會調度。在可預見未來缺水的情況下,政府若先跟農民談好下一期作停灌,將農民減損的收益先給農民,用水調度就不會造成傷害;但若等到作物生長一半,臨時才說要停灌,農民沒機會表達意見,這樣的調度才是犧牲農業。農水署未來會以事前溝通、超前部屬原則,進行用水調度。

問:成為首任農田水利署長,您認為臺灣農田水利需改善之處為何?

答:臺灣地形山高坡陡水急,留水不易,雨量豐枯極端懸殊,西半部冬天幾乎沒雨,空間及時間條件均不利水資源保存,因此臺灣有世界密度最高的農田水利設施,現有灌排渠道長達70,919公里,可繞地球一圈半。水利設施的完善與否對臺灣農業極端重要,日治時期土木工程師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大圳,讓嘉南平原從不毛之地一變臺灣糧倉,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過去物資匱乏,許多水利工程僅在圳路梯形溝裡施作薄薄一層內面工,防止水入滲土坡,這些工程沿用至今,許多都已嚴重破損,全臺至少有60%的灌溉設施須更新改善,農水署當務之急就是以現代工程技術改善農田水利建設,提升農業用水效率。

過去政府補助水利會更新改善灌溉圳路,水利會只能各做各的,但水資源利用不應從點、而是要從面來看,農水署可以更有系統的興修農田水利設施,並用現代管理方式提升用水效率;例如,過去各水利會獨立運作,A水利會灌溉有餘,B水利會卻可能因水源不足被迫休耕,現在由農水署統一管理調度,就不會發生這種事情。

不僅要有水可用,有良好的水質,農作物才能生長安全,國人食安也才能確保。以前水利會遇到灌溉水汙染,只能通報環保單位,環保單位再派員稽查,時間一耽擱、汙染跡證都不見了;現在《農水法》賦予農水署各管理處公權力,遇到灌溉水汙染,就可以逕行拍照舉發裁罰。

問:今年是56年來首次汛期沒有颱風侵襲臺灣,水情告急,未來缺水也可能成為常態,若真的缺水,農水署供灌原則是什麼?

答:水資源調配將優先給最急需用水的人。不同作物需水量各不相同,用水時間也不一樣,未來將依據農民栽培作物種類,並結合政府跨部門政策來修正灌溉計畫。

臺灣五、六○年代水稻種植面積大,但今日許多水稻田已改種蔬菜水果,灌區卻仍是以種水稻的方式供灌,水資源利用無形中比較沒有效率;蔬菜、水果用水需求不同,供灌方式也應有所調整。種水稻、蔬菜、水果分別需要多少水,以輔導作物栽培的農糧署及各改良場試所最清楚,要提升用水效率,就需要公部門的專業人員進入,從整體來做供灌計畫。

臺灣可供糧食生產農地位於灌區外的有37萬公頃,過去無法享受到灌溉服務,農水署也將逐步提供其灌溉服務。但灌區外農地以栽培果樹居多,便不適合以圳路供灌,農水署未來會打破水稻供水方式,而是依據當地地形、作物種類,因地制宜,提供有效率的灌溉服務。

問:過去每逢風災汛期,都是水利會工作站、水利小組及掌水工等第一線人員24小時待命,確保供灌順暢,水利會改制公務機關還能保證服務到位?

答:公務員工作型態並非全部是朝九晚五,仍有機關屬性的不同,當災害發生時,該輪班還是要輪班,該睡工作站的還是會睡工作站,服務不變。

目前全國有291個水利工作站、3,495個水利小組,各工作站站長及掌水工由農水署各管理處聘任,水利小組長雖非農水署員工,不支薪,但水利小組是臺灣農田水利發展中由民間發起、相當有意義的組織,農水署會將這個制度維持下去,提供作業費協助其運作。唯一不同的是,過去水利小組長由小組內選舉產生,未來則由農水署遴派;遴派將尋找在地、認真熱心且願意配合國家農田水利政策的人才,擇優聘任。


【延伸閱讀】

【農水署長專訪02】蔡昇甫十年磨一劍 要做千人一步奠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