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都拉斯魚市場 一窺在地魚貨與飲食特色

當地路邊販售各類鮮魚的小販,特殊的展示方式,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趣畫面。

內容提供/《漁業推廣》 文、圖片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 黃之暘

宏都拉斯,是個大概只會在每年的棒球賽中聽聞,或是介紹中美洲旅遊時會提及的國家;其實該國與臺灣水產養殖相對關聯密切,除因我國有駐當地的養殖技師執行合作計畫,協助生產包括吳郭魚或白蝦等養殖種類,在其他專業領域上,也有頻繁的互動。只不過對於遠在半個地球以外的國度,尤其語言並非以英語系為主,多數人自然陌生許多。

因養殖訓練計畫,所以在數年前到了宏都拉斯,協助來自中美洲友國的養殖技術發展,也有機會感受當地環境、資源與產業的特色,而與我國高度發展的水產養殖相較,其中不乏相當有趣的差異。例如在臺灣,白鷺鷥多被視作為養殖環境污染媒介或病害示警的鳥禽種類,但在拉美區域,卻是以體色黝黑、成群活動且外型不甚討喜的禿鷹為主。而臺灣高溫潮濕生長的苔蘚或蕨類,在當地卻是以多樣性極高的各類氣生植物或是積水鳳梨,從樹梢高處依序而下,甚至因為附生或著生,而形成如同林木外觀獨特的裝飾,使得景色十足可觀;搭配拔地而起數十米的高度,頗有驚人磅礡之勢。

當地大湖區多以箱網飼養紅色吳郭魚,而這些技術多半來自臺灣技術團的全力支援。

宏都拉斯的雜貨店與傳統市場甚是有趣,前者因治安問題,各店家仿若將自己囚禁在布滿密集鐵條的狹小店鋪,顧客僅能透過一個小窗口,以指指點點的方式進行選購;傳統市場多販售當令鮮採或盛產的蔬菜水果,但能吸引我駐足欣賞或一探究竟的,自然是當地盛產的鮮魚。不過與其說是鮮魚,由於保鮮設備缺乏且保鮮觀念不足,所以除非是養殖收成的吳郭魚或當地原生慈鯛(cichlid)種類外,其餘多半鮮度不佳。

吳郭魚皆來自養殖,而其他淡水魚與海水魚則或有來自撈捕,或冷凍後由遠地運輸而來。

常見販售種類除有鯰魚、鯛魚與多種類的海魚外,吊掛在上方的海龜蛋,也是當地會消費與食用的對象。相對於傳統市場,大賣場的販售櫥窗或是生鮮超市,就顯得明亮與乾淨許多,只是價格自然水漲船高,而在此除了販售以吳郭魚、鯛魚與蝦類為主的商品,並依據種類及其體型不同,區分價格及商品形式;例如除有生鮮全蝦與養殖白蝦外,同時還有去頭留身、剝殼留尾或是背開攤平的多樣商品。

當地水利豐沛,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養殖業者培育各類淡水魚類與海蝦外,也不乏國際公司插旗發展,並透過貿易出口供應北美市場。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既不是傳統市場中的各類魚貨,也絕非在冷藏或冷凍櫥櫃中的各式海蝦或養殖白蝦,而是在大湖區周圍的魚販。

當地吳郭魚的主要食用方式,多將整尾酥炸後搭配香脆的大蕉一同食用。

這些魚販多以釣獲、撈捕或養殖取得的野生色或紅色吳郭魚為主,當地原生慈鯛為輔的魚貨種類,並將尼龍繩穿過一尾尾魚體的鰓部與口部,吊掛在簡易製作的木架上,一如當地盛產的香蕉或玉米般,就在車輛熙來攘往的路邊販售。其中有體色紅豔的養殖品系,也有叫不出名稱的當地原生物種,購買後可以請周邊的餐廳協助料理,將一整尾魚體炸至酥脆,擠上檸檬汁後,搭配酪梨醬、莎莎醬並與芬芳脆口的大蕉、薯條或玉米片一同暢快享受。

酥炸的去頭海蝦、炸至焦香的吳郭魚,再搭配以紅豆泥、玉米餅與大蕉為特色的當地主食,或來上一碗大蕉海螺湯,滿滿的熱帶風味,搭配晴空豔陽,與各式新鮮蔬果,多麼令人陶醉。

本文轉載自406期《漁業推廣》月刊,原文標題〈宏都拉斯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