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養殖魚放養量大減 明年恐缺貨?漁業署:可樂觀看明年行情

學者預警今年下半年吳郭魚、虱目魚、鱸魚等放養量均明顯減少,明年供貨量能可能吃緊。(攝影/陳儷方)

農委會漁業署7日舉辦養殖魚種產銷論壇,國內前五大養殖魚種:臺灣鯛、石斑魚、午仔魚、鱸魚、虱目魚等在COVID-19疫情影響下,只有虱目魚外銷及內需數量大增,但外銷價格跌幅將近2成,國內批發價跌價1成多。學者同時預警,漁民因擔心疫情影響價格,今年下半年臺灣鯛、虱目魚、鱸魚等放養量均明顯減少,明年供貨量可能吃緊。

學者調查指出,臺灣鯛、虱目魚、鱸魚等魚種今年的放養量明顯減少,若明年疫情對消費需求的負面衝擊減少,價格回升,則養殖漁業的供貨量能恐怕出現不足。農委會漁業署長張致盛對此表示,COVID-19疫情年初發生後,原本就規劃國內養殖魚放養量減少5%至10%,並且錯開放養時間,以減少出貨壓力,雖然目前調查放養量減少較多,但後續可以增加放養量補救,明年收獲量跟今年相比,應該不致於差太多。

臺灣鯛在池量很多 提貨、出貨都很困難

張致盛表示,養殖魚可以先收獲後加工凍存,明年適時釋出,即可減緩供貨壓力,且明年因為放養量減少,價格也會較好,養殖漁民對明年的行情應該可以比較樂觀看待。以臺灣鯛為例,臺南市南瀛養殖生產協會榮譽理事長蔡阿玉指出,魚的在池量很多,「只是沒出貨,你們看不見而已」,池裡2公斤以上的大魚還沒出,但小魚已經長到800公克以上至1公斤,「在池量真的很多很多」,提貨、出貨都很困難。張致盛回應說,大魚可以做成魚片,要先處理掉大魚,才能放養魚苗,將盡快調查漁民需求、媒合加工廠商。

虱目魚量增價跌 別等行情回來了 學者建議能賣就賣

正盛產中的虱目魚今年1至7月比去年同期出口增加超過1成,國內批發量增加2成以上,價格走跌,出口條凍跌價2成,國內條凍及魚片的批發價跌價1成多。嘉義大學教授秦宗顯表示,今年虱目魚整體放養面積較去年少,去年8月後,池邊價維持低檔,今年預期會比去年更低;去年9月至12月虱目魚池邊價每公斤63元至67元,但今年9月至12月池邊價期待維持58元至63元,建議養殖業者不要等價格回升,目前能賣就賣,且現在行情是加工廠大量買進漁貨的時機。

鱸魚行情看規格 年底可望回溫

海洋大學教授黃振庭指出,鱸魚今年1至7月的養殖面積585公頃,較去年減少1成,根據魚苗及飼料商出貨量彙整,今年度鱸魚養殖量將比去年減少2至3成,其中,嘉義地區減少3成,南高屏地區減少2成至2成5。鱸魚池邊價比去年好,今年1至7月平均池邊價每公斤91.4元,較去年增加8%,最高價出現在3月,每公斤109.1元,最低價則出現在7月,每公斤82.8元;目前在池漁獲規格不符市場需求,所以池邊價下滑,待年底,鱸魚體型達市場需求規格時,池邊價可望回溫。

各種石斑前景不一 未來出路看即食

高度依賴單一市場的石斑魚,是這次疫情農業紓困及輔導的主要對象,石斑魚的活魚運搬船因為疫情關係,一直到6月才逐步恢復作業。高雄科技大學教授鄭安倉說,活魚運搬船陸續復航後,活魚外銷量微幅增加,但中國大陸市場的需求還沒完全恢復,未來產業動態仍需再觀察,且漁民須堅持無用藥養殖才能穩定產業競爭力。

各種石斑魚的情況各有不同,鄭安倉指出,青斑魚價持續低迷,已不敷成本,建議調節放養數量;珍珠龍膽雖然目前行情不好,但仍是主流發展魚種,建議持續提升養殖管理技術與產品品質;龍膽石斑因外銷市場需求已不如往年,且投入門檻高,建議不要再增量放養。石斑魚的出路,應該在即食消費市場,配合冷凍或開發加工產品,迎合消費者需求才有市場。

午仔魚不畏疫情逆境 價格平穩 學者建議降低養殖密度有利管理

至於午仔魚,則是唯一逆勢的養殖魚種,中興大學助理教授謝嘉裕指出,今年1至8月午仔魚新放養量較去年同期大增29%,合計養殖戶增加14%、魚塭總面積增加13%,總放養量增加20%。午仔魚池邊價格平穩,去年1至8月每公斤204元,今年同期206元;預估9月至12月池邊均價也是每公斤206元。

對於午仔魚的飼養,謝嘉裕另有建議。根據午仔魚養殖特性,高密度養殖的午仔魚,生長時間延長,對養殖漁民並非好事,現在消費端對午仔魚有較嚴格的規格要求,得養到8兩以上才有價值,否則漁民就會賠錢,維持良好生長速度的方式,就是降低養殖密度,雖然建議養殖密度是每分地1萬5千尾,但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屏東養殖密度每分地1萬尾至1萬2千尾,管理與生長率都比較好控制,若是高雄、臺南的養殖密度,則以每分地6千至8千尾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