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專家提轉機四大策略助雲林農業拚優勢

臺大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提出疫情後的雲林良品願景,對於雲林縣的農業未來發展有極大助益。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吳建瑛、陳韋辰 圖片提供/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武漢肺炎)大流行使全國農業陷入危機,亦影響每位農民生計。雲林縣政府超前部署,邀請產官學研專家一同聚焦討論,並將視疫情影響作為農業轉型的契機。

雲林縣目標為創造百萬年薪的農民,運用機械化與智慧化設備,提高農民的整體收益,並朝向永續經營。因應後疫期時代來臨,雲林縣政府日前舉辦「後疫情時代──雲林農業發展的機會與挑戰焦點座談會」,來自國內四面八方、超過45位產學研專家獻計集思四大策略,以產銷結構、跨域創新、安全管理和人才培育,助雲林釐清疫後農業未來走向,為後續的政策和產業推展鋪路。

策略一:翻轉供銷模式 強韌農業通路發展

臺大農業經濟系系主任雷立芬表示,產銷經營重要的是銷售單位,需把農作生產者整合起來作共同銷售;經營規劃則需關心與決定產品的型態,如花生與花生醬為例,須凸顯雲林良品與其他縣市農產品的差異性,其花生醬產品可強調有機栽培或是由黑金剛品種所加工製成,其產品價值都能有所提升。

臺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榮譽教授陳保基表示,雲林縣有資格可以設立屠宰場專區,導入屠體評級制度來供應中臺灣區域屠宰需求。再者,雲林縣政府可強化消費地市場緊密連結的管道,提高產地到市場的效率,以地產地銷概念供應當地營養午餐與觀光飯店,運用雲林食材資源作為中心樞紐來服務全國。

臺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榮譽教授陳保基,針對雲林永續畜牧生產管理與經營提出建言。

策略二:打造跨域創新 增進國際出口量能

後疫情時代來臨,農業轉型機會在於通路及挑戰跨域設計,因此有機會開發過去沒有的通路系統。為此,豐喜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廖憲平董事長認為雲林國際拓銷上,現已有許多良好典範如百年醬油廠、臺灣鯛、胡蘿蔔及地瓜等提供參考,建議政府可強化與產學相關單位合作,引進科技技術和輔導農民、加工廠商追蹤溯源系統,例如蜂蜜產品透過DNA測試使消費者確認產自哪裡,並透過區塊鏈認證建立信賴感,將有助於打造雲林國際拓銷體系。

策略三: 加強農產品認驗證 深化雲林品牌信心

後疫情時代消費者會更重視安全,但農業最常遇見保存以及短期生產問題,中興大學生機系教授雷鵬魁為此表示,集合各個雲林生產小團體並成立聯盟,即可產生一定的經濟規模進行產品設計行銷,如可強化農民與合作社合作機制,並考量「雲林良品」如何推廣行銷安全健康形象,甚至可考慮進入清真認證系統,一同共創效益及利潤。台灣冷鏈協會理事長程東和補充建議,除了為雲林良品建立具有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外,亦可結合冷鏈物流直接配送農產品給消費者。

策略四:導入設計元素 優化跨域人才培育

因應武漢肺炎疫情重創旅遊觀光市場,臺灣大學生傳系副教授王俊豪鼓勵雲林縣府可以執行「小六級亮點行動」,與國內大型旅行社合作,並培訓設計旅遊路線人員,成為雲林六級產業化培育人才一環,相信可以讓雲林觀光搶得先機。農業運籌管理學會榮譽理事長鄒篪生則支持培育智慧農業跨領域設計人才為重要課題,建議工業設計結合農業,可辦理「農業設計展」,刺激跨領域青年把設計概念帶入農業領域。

臺大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最後認為,雲林農業疫後須急迫優先處理下列三點事項:一、趁機創新產銷營運型態;二、導入智慧科技使農業數位創新升級;三、加速農民、產業因應與韌性能力輔導措施。相信日後雲林農業可取得重要先機,吸引更多在地青農、農企業、合作社等看見雲林農業後疫情時代的願景,打開雲林良品的知名度與行銷通路,讓雲林幸福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