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區貧瘠土地復育難 特生中心證實接種菌根菌有助樹木生長

石灰岩礦區開採移除原有植被、表土層土壤,岩層裸露,歷經數十年都不易回復舊觀。(圖片提供/特生中心)

礦區土地經開發後,由於開發行為已挖掘到岩層,植物賴以生長的表土層被移除,想要重新在這塊土地上復育植栽並不容易。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證實,為常用造林樹種臺灣赤楊(Alnus formosana)接種叢枝菌根菌,有助樹木在惡劣的生育地成長,未來可應用於礦區植栽復育或造林。

叢枝菌根菌是土壤中廣泛存在的真菌,此種真菌早在4億年前奧陶紀、植物從水域演化至陸域生長時,即與植物有共生關係,至今約有80%陸生植物可與叢枝菌根菌形成共生。叢枝菌根菌的菌絲會生長至植物細胞內,又名內生菌根菌;植物生長時提供菌根菌醣類養分,菌根菌的菌絲則可吸收氮、磷、鉀等微量元素,供植物利用,彼此達到互利共生。因此,與菌根菌共生的植物往往具有較高的生存競爭力,特別是面對貧瘠的土地環境,目前國際上已有許多藉接種菌根菌幫助廢棄礦區原址植栽回復的研究,但國內尚無。

特生中心2019年首度針對國內惡劣生育地進行植物共生叢枝菌根菌調查,調查地區包括東部的蘇澳、花蓮,西部的新竹赤柯山及高雄大崗山等4處石灰岩廢棄礦區,共記錄到11屬19種叢枝菌根菌,其中還發現到1種臺灣新紀錄種Ambispora granatensis,建立了臺灣石灰岩地型特殊棲地的菌根菌組成基本資料。

石灰岩礦區發現叢枝菌根菌臺灣新紀錄種Ambispora granatensis。(圖片提供/特生中心)

特生中心以4處廢棄礦區所調查到的叢枝菌根菌,選擇其中4支優勢菌種,包括西部的Ambispora granatensis、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以及東部的Acaulospora Spinosa、Acaulospora Kentinensis等,接種臺灣赤楊,再將臺灣赤楊種植在礦區石灰岩土壤之中,觀察叢枝菌根菌對臺灣赤楊生長的影響,此實驗首度證實,接種菌根菌有助植物在惡劣的生育地上生長。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林子超表示,土壤中的磷需要在PH質介於6至7.5之間,才可以被植物吸收,但石灰岩地偏鹼性,植物容易缺乏磷,叢枝菌根菌因可吸收磷供植物利用,有助植物在石灰岩地上生長;他說,過去礦區植栽復育多以從外地移入土壤,或是種植速生樹種如銀合歡、桉樹等方式進行,未來可以用為樹苗接種叢枝菌根菌的方式,輔助貧瘠土地復育造林,幫助不良生育地恢復生物多樣性。

特生中心以未接種叢枝菌根菌的臺灣赤楊(左1),與接種廣泛存在臺灣菌種Acaulospora Morrowiae植株(左2)、接種東部地區菌種Acaulospora Spinosa、Acaulospora Kentinensis植株(左3)及接種西部地區菌種Ambispora granatensis、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植株(左4)比較,可看出接種菌根菌明顯有助植株生長。(圖片提供/特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