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後盜伐時代】查緝篇:盜伐查緝,現場第一前線

森林護管員共同巡視山林。

文/段雅馨 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面對盜採,各轄區皆有不同應對方式。不過唯一相同且有共識的,就是「跨部門合作」。

巡山只是基本 全新盜伐樣態才是最大挑戰

巡山,是地方林政單位的一大工作內容,更是查緝非法盜採的重要方式。巡山十幾年,現職南投林區管理處水里工作站主任的謝光普說明,依據距離遠近、是否有珍貴樹種等,巡視的林區目前分為甲、乙、丙這三個級別。一般來說,甲級林區每個月進行8~12次巡山;乙級林區每個月進行二到四次巡山;丙級林區通常因為距離偏遠,巡山數量則是每月一到二次。每地區再依照人力與巡視需求,而有所調整。

高達六成的森林覆蓋率,但巡視量能卻仍然需要更多人力注入。以水里工作站來說,目前巡山員有23位,但轄內林地範圍有6萬公頃,平均下來每位巡山員要負責2,000~3,000公頃,人力吃緊。而屏東林區管理處巡山員吳國禎表示,屏東林管處的巡山員約十幾位,每一位負責的巡山地大約為1,000公頃,雖然相對於其他轄區來說面積較小,但由於位於盜伐熱點,查緝人手也是一點都不能馬虎。

於太平溪間被嫌疑人拉運的牛樟木。

林警通力合作 前端追捕盜伐行動

在發現盜伐足跡之後,各地林管處則會通知合作的保七總隊,將罪犯繩之以法。於 2014年成立的保安警察第七總隊(簡稱為保七總隊)負責國土保育與守護環境,編制上分為十個大隊,其中第四大隊到第九大隊(共六個大隊)與林政單位合作,共同查緝山林盜伐的犯罪行為。

曾在花蓮、臺東、屏東擔任保七隊員,現任保七第四大隊大隊長的廖正成說明,在保七總隊成立之前,是由「森林暨自然保育警察隊」與林政單位合作查緝山林犯罪,也就是俗稱的「森林警察」。不過森林警察當時隸屬警政署,是全國性的單位,針對地區性明顯的山林盜伐案件較無法直接支援,於是在2014年正式成立保七總隊,明確劃分每一大隊合作的林地,垂直集中緝查警力,平行整合國家森林公園、各地區林政單位以及警政單位的資源。

他進一步說明,每一個大隊都會與一到二個林管處相互合作。保七第四大隊與羅東林管處合作;保七第五大隊與新竹、東勢的林管處合作;保七第六大隊與南投林管處合作;保七第七大隊與嘉義林管處合作;保七第八大隊與屏東林管處合作;保七第九大隊則是和花蓮、臺東林管處合作。

而這些保衛森林的警力來源有二,其中之一是畢業後新警員,另外則是由警政署詢問各縣市刑警大隊、刑事局是否有同仁有意願加入。加入之後,接下來會有相關的培訓。在執法的部分,會由地檢署國土股授課;偵查技術,則是邀請各縣市的刑警大隊與刑事局傾囊相授;最後,也必定會與熟稔山林知識與資源的林管處交流。

嘉義林管處與南投林管處共同合作,巡視森林。

檢警林平台 查緝盜伐資源大整合

巡邏保衛、搜集第一線資料是各林管處的職責,緝捕與追蹤則得交由警政方,每個單位各司其職,要讓跨部門合作運作流暢且即時,資訊的交流與整合是關鍵。而「檢警林平台」即是彙整各方的重要媒介。

嘉義的水漾森林與南投杉林溪一帶交接,嘉義林管處與南投林管處共同合作,於每年定期舉辦一次會議,參與對象廣納該地區和山林保育相關的各個單位,包含了林政單位同仁、保七總隊、地方警政單位、地檢署以及位於南投的臺大實驗林管處。除了會議討論之外,也會協同與會人員前往盜伐熱點勘查,讓檢警單位一一了解盜伐情形及其嚴重性。而這樣匯聚各方能量的模式,即是「檢警林平台」。

嘉義林管處林政課課長莊翠婷針對該地區檢警林平台跨步合作情形做說明。她表示,林政單位與臺大實驗林管理處會提供在山林現場目睹的盜伐樣貌以及觀察到的山林保育情形;保七總隊與地方警政單位交流取締案件的樣態變化,若有需要,地檢署也會提供檢調相關資源。

南投水里站站長謝光普解釋與嘉義林管處的查緝合作,他說明,由於南投杉林溪為觀光客、登山客人潮眾多之處,再加上交通相對便利,要進出阿里山水漾森林都得由此經過。因此,他們會以兩頭包抄的方式夾擊中間的山老鼠,或是掌握山老鼠從杉林溪出來的動線,於重點地方設下攔查。

而面臨逃逸外籍移工從事盜伐行動的趨勢漸長,莊翠婷也表示,去年的檢警林平台會議也邀請移民署的南投專勤隊與嘉義專勤隊參與,針對協助移工脫離盜伐行為提供建議。

保七總隊於屏東林區巡視探訪。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