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展】台北植物園老照片徵集展

文/ 農傳媒攝影組

台北植物園於去年120週年時,舉辦老照片徵集活動,向民眾募集家中收藏的植物園照片,獲得民眾的熱烈響應,挖出許多民眾與植物園的影像記憶。這批投稿照片經過植物園整理後,目前正在植物園的欽差行臺展出中。

現場搭配從大正七年1918年植物園的老地圖、1945年航照圖等等,同時也將植物園珍藏多年的玻璃底片的照片一同展示。

在這次募集活動中,意外地收集到許多個家庭的故事:有人從單身與女友約會、結婚照、第一個小孩滿月、第一張全家福等等。植物園不止已成為許多人的台北記憶,更串起民眾與植物園互動的歷史軌跡,這批照片讓空間的歷史詮釋不再單一,而是與民眾的家族記憶結合在一起,立體鮮活起來。

農傳媒特別透過臺北植物園,取得民眾投稿的部份照片與文字故事授權,推出線上攝影展。

 

國防婦人會

戰時家庭主婦都要為國效勞,盡綿薄之力;我媽媽,可能是因為她說日本話比較流利,被推舉為「糕店仔頂」的婦人會的「團長」。那時有二十位「團長」,只有我媽媽一個是台灣人,其他都是日本人。
非常時期物資缺乏,婦人會常要做資源回收,我和妹妹都要替媽媽做事,認真當國防好小孩,拖著一個大竹籠,挨家挨戶的收集破銅爛鐵,像是玻璃瓶,空鐵罐,鋁鍋,瓶蓋,歪掉銹掉的鐵釘等等,集中一處,等區公所的人來搬運。
1941年 許月珠提供

父母的愛

那天媽媽幫我們兩個穿好衣服,新衣新帽,然後加上圍兜。爸爸牽著我們的手,盛伯扛著很大的相機,我們一起走進植物園。爸爸給我們一人一盒森永牛奶糖。我不小心摔一跤,哭了,所以這次照的相我都不怎麼好看。
相片的背景,白色大理石的橋,是通往「建功神社」。橋下的流水清澈,附近樹木茂密,清幽莊嚴。
後來我讀老松國小,五、六年級時,星期日早上我們高年級的學生都要在「建功神社」集合,由副校長帶領我們做打掃,神社內和周邊附近的道路和大石塊都要掃乾淨。
1934年 許月珠提供

起家

父親婚後住在植物園內第六宿舍(靠近廣州街,已拆除),我的兩個哥哥都出生於此。大門上方有清晰的主人名字;從照片中鐵網窗上的自製窗簾,看得出六十年前父執輩克勤克儉的精神。
空間很小的宿舍還住著我的祖母,和來幫忙的鄉下大姊姊,試驗所員工家眷因住在宿舍區,彼此都很熟悉,像個大家庭。
1959年 第六宿舍  吳文綾提供

滿月

以前流行這樣的太陽眼鏡,林黛也有一付。
這條小河真美,水面上正開著荷花。以前植物園的河流中有很多魚,有些青少年把竹竿改造成魚叉,來這裡射魚,很厲害,抓到的魚就是他們當天的晚餐。
人生就是有很多階段。第一胎一定會特別小心。我抱著快要滿月的嬰兒回「糕店仔頂」,左鄰右舍好多人圍過來看,大家都覺得很驚訝。
1958年 許月珠提供

 

抱皮球的小女孩

走過二甲子歲月,閱人無數的臺北植物園,曾經於53年前,有位外婆家緊鄰植物園的小女孩,常與疼愛她的阿姨來到「大公園」玩耍,度過許多歡樂時光,有一天,阿姨拍了這張照片,為她和植物園留下美麗記憶。
手抱皮球的小女孩,乖巧地站在欽差行臺前的大王椰子樹下,右後方是兩棵澳洲蒲葵,遠景則是舊腊葉標本館,景物依稀舊時,小女孩卻已成為服務植物園的一員!小女孩的一甲子緣繫二甲子的臺北植物園,竟巧妙成就精彩而令人驚豔的詩篇。
1963年 欽差行臺前 唐盛林提供

 

荷花池畔的姊妹花

以前老家在中華路103巷(即今中華路2段81巷),那時巷尾盡頭有一小入口直通植物園,出入極方便,因此自日本時代起植物園一直與巷內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既是後花園,也是上班上學必經要道。
那個年代,當時我們家的休閒娛樂就是兄弟姊妹們一起去西門町看電影跟去植物園閒逛拍照,不管假日平日,去植物園走走一直是我們家及親友鄰居閒暇生活的重心與最愛。
照片中是九歲的我穿著三姊縫製的新衣,與她坐在荷花池畔一棵大樹渾然天成的座椅上,與滿池荷花共浴在夏日陽光裡。
當時池邊較為空曠,周邊景物一覽無遺,對岸的科學館至今一直都在,但那棵姿態特別的大樹早已不見蹤影了。
1961年 荷花池 許玲瑩提供

 

衙門

這裡是林業陳列館的舊址,照片中入口處神秘的大屏風,總讓嬌小的我,對於進館,有顆忐忑的心。
在園區蹓躂的孩子,陳列館的展覽已太熟悉,大多是貪圖短暫的涼爽進館探險的。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林試所宿舍的玩伴告訴我那是衙門,斬犯人的地方,從那時開始,我就鮮少進館了。因為不知目前全名,在網路尋找過程中,才知衙門是在民國二十年為保存古蹟遷至現址,根本沒有斬首這件事,想著自己被愚弄幾十年,不禁莞爾。
1969年 布政使司衙門大門口 吳文綾提供

 

生番樓

1950、60年代,孩子們的休閒活動就是混在一起追逐跑跳,每天只要一下課,大小男孩女孩都會相偕至植物園遊玩嬉鬧,那裏就是大家的遊樂場。
植物園裡有一個石造的神祕小樓,位於我們昔稱「花園」(今「溫室」區)的附近,大家叫它「生番樓」,卻沒人知道它存在的原由及用途。黑灰色的簡陋石樓有種陰森感,常用來玩捉迷藏或嚇人。
照片中是高中時的我跟小姪子姪女,如今早已拆除的「生番樓」完整呈現在鏡頭裡。最近發現「生番樓」拆下的部份石頭現仍埋放在原地附近草地裏。
1971 舊石樓 許玲瑩提供

幸福之門

3月29日是我和內人的結婚紀念日,當天婚禮儀式後,直奔臺北植物園拍攝戶外婚紗照,在優雅白色拱門~幸福之門前許下心願,攜手共創未來,甜蜜蜜的留下珍貴的鏡頭。
當年高聳的拱門現改為平頂半圓形,綠廊支柱改砌成紅磚,花棚種植炮仗花,每年新春期間,橙紅豔麗的花兒成串朵朵開,如同放鞭炮的景象,增添濃郁的春節喜慶氣氛。
現「舊照今看」,依舊有回到37年前,拍攝結婚時歡樂的氛圍,依然感覺到結婚那天的感動,
滿懷幸福的滋味湧入心頭。
1979年 植物分類園區 陳吉誠提供

詩情畫意的睡蓮池

天氣晴朗的午後,攜家帶眷漫遊綠意盎然的臺北植物園,在音符花廊上,情不自禁停下腳步,駐足欣賞眼前意境優雅的美景,垂楊依依,池中睡蓮秀麗脫俗,旁襯著翠綠細長的柳枝,柔軟下垂,迎風搖曳,小島布滿翠綠植物,池畔林蔭幽雅,小路不知通往何處?提起相機,留下妻兒美麗的鏡頭。
如今,昔日的睡蓮池有質樸的木樁分區,遍植鳶尾花、丁香花、蘆葦等植物,睡蓮依舊恣意盛放,搭配了一座日本橋,毗鄰南門町三二三,與日式建築及枯山水庭園相互輝映。
1980年 音符花廊旁 陳吉誠提供

展覽資訊

展期:至2017年1月31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09:30~16:30

地點:台北植物園欽差行館(台北市南海路5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