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市場全面開放進口12年,國產白肉雞為何沒被擊垮?

市面上較常見的肉雞品種有白肉雞、土雞、仿土雞和烏骨雞。其中,白肉雞市占量最高,速食店、夜市雞排、婚宴、便當菜色都少不了它,加上現今國人追求養生,越來越多人攝取白肉、少吃紅肉,因此雞肉成為不少人的選擇。

臺灣自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05年全面開放雞肉進口,業界原本擔心會衝擊國內肉雞市場,但近年國產白肉雞透過產業轉型,面對進口白肉雞來勢洶洶,並未如預期被擊垮,供應量反而還創下新高。

是什麼原因讓國內白肉雞產業面對市場開放,競爭力歷久彌堅?農傳媒用數字帶您一窺究竟。

產業體質調整有成,去年國產白肉種雞飼養量與白肉雞電宰量均達高峰

根據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白肉雞場產銷現況」,2016年國內白肉種雞飼養量達187萬隻,是自開放美國雞肉進口以來歷史新高,且白肉雞電宰量也突破2億隻。

 

 

 

 

 

 

 

 

 

 

 

 

 

 

 

 

 

 

 

然而,回顧2005年全面開放進口雞肉時,進口雞肉量為7.4萬噸,至今一直以美國冷凍雞肉為最大宗。到了2015年,進口雞肉量達近18萬噸,創歷史高峰。當時產業界人士無不戰戰兢兢,思索未來面對國際間各種區域或雙邊貿易自由協定簽訂的競爭,應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肉品品質,以提升國內白肉雞產業體質。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秘書長王建培直言,國際競爭談的是品質和價格的競爭,國內產業經過多年調整,現今國產雞肉生鮮、營養、好吃,衛生與安全程度也大幅提升,主要歸功於飼養管理方式,以及多年前開始實施的出雞前屠前採肉檢驗措施。

在飼養管理方面,傳統採開放式養殖,疫病傳播風險高,但農委會防檢局局長黃㯖昌指出,現今白肉雞幾乎都採密閉式養殖,發生禽流感的機率較低,從他就任以來,沒有發生任何一場白肉雞的案例場,因此上月中禽流感疫情爆發,實施七天禁宰禁運時,白肉雞可被排除在外,且白肉雞飼養約35天就能出雞,因時間短,較能做到統進統出批次飼養。

屠宰前後的嚴謹把關也是產業提升的關鍵。王建培認為,農委會有輔導產業做屠前檢查,例如雞隻進到屠宰場前,會先檢測有無藥物殘留,如果呈陰性,才能進屠宰場;到屠宰場時,養禽場需出示健康證明,並由獸醫師做屠前檢查與屠後檢查,層層把關是品質大躍進的原因之一。

為了因應市場自由化競爭,國內白肉雞產業做了不少調整,雞場經營模式也從早期的家庭副業,逐漸轉變成具經濟規模、企業化與專業化的經營模式,且白肉雞產業會自行調節市場供需,以穩定家禽產品價格。

王建培提到,進口雞肉業務主要都由農企業負責,他們會根據國內的白肉雞產量和肉種雞的在養量適時調節,不會讓進口量超過國內產量。例如國內的白肉雞產量增加時,會稍微降低進口雞肉量,避免進口和國內雞肉量都太多,造成市場供過於求。

國產雞主打新鮮並落實標示,以區隔市場

國產白肉雞與進口雞肉纏鬥十餘年,國產白肉雞為何能勝出,並站穩國內消費市場?王建培認為,進口雞肉經過屠宰、冷凍和長途運輸,進到國內之後再分切、回溫,除了營養流失,口感也會變差,較不受消費者青睞。

在國內政策調整上,為了因應全面開放後,較低價的進口雞肉對國內產業造成衝擊,並鼓勵消費者地產地消,吃新鮮的國產雞肉,農委會持續加強國產白肉雞與進口雞肉的市場區隔,同時避免通路業者將進口冷凍雞肉解凍,混充國產冷藏雞肉,賺取價差。

2014年3月起,農委會要求各大賣場販售雞肉,須標示是「解凍肉」還是「冷藏肉」;2016年11月起也規劃並辦理白肉雞溯源標籤,未來可望進一步區隔市場,提升國內白肉雞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