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的新媒體平台誕生 2016 年 12

文/ 汪文豪

「林為農本」、「農為國本」、「治本於農」…..每當翻閱民國四、五十年代關於臺灣農業發展的歷史檔案,在泛黃的歷史黑白老照片裡,經常可見農政單位辦公室牆上,掛著這些由毛筆字題寫的文字。

「林為農本」大多在林政單位的場合出現,提醒著國土的河川中上游森林若無永續發展,中下游就不會有穩固的農業發展環境。

對國家來說,農業是關乎政治、經濟、社會與民生能否穩定發展的根源,在許多農政單位的辦公室牆上,常可見國父孫文落款的「治本於農」,或前總統李登輝落款的「農為國本」大字,惕勵著農業相關從業人士。

每天踏進臺北市溫州街14號豐年社辦公室前,牆上一樣也有「治本於農」四個大字相迎。身為農業專業媒體,成立於1951年的豐年社原本是美國援助所成立,在早期資訊流通較不發達的時代,《豐年》雜誌在臺灣農村扮演著重要的知識傳遞、政策宣導與啟迪教化功能,在艱苦年代是農民重要的精神食糧。

當美援結束與經濟起飛,1975年6月豐年社發行《農業週刊》,並於1989年更名為《鄉間小路》,則是扮演著臺灣農業與社會大眾之間的溝通橋樑。雜誌封面上所宣示的「人人日進三餐,能說農業無關?」即強調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皆與農業密切相關,而《鄉間小路》可說是大眾認識農業的入門。

伴隨社會多元發展與傳播科技日新月異,豐年社積極因應潮流,在《豐年》與《鄉間小路》奠定的農業專業報導基礎,以及農委會曹啟鴻主委的支持下,趕在2016年接近尾聲之際,成立新網路社群平台《農傳媒》。

《農傳媒》成立的宗旨: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幫助大眾更認識農業,更強調反映農業真實的聲音,促進農業意見的交流與政策溝通,希望在當前瀰漫農業悲情與食安恐慌的氛圍中,成為傳遞冷靜、理性與正向關懷的農業內容平台。

打造農業專業內容平台,需要您的支持與鞭策,更需要您的參與跟分享。《農傳媒》與您攜手,在「鄉間小路」同行與耕耘,打造農業「豐年」的生活園地!

豐年社社長汪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