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讀好書】生產重新在地化:都市農業的探險

在底特律,我們必須會面的人是泰柏費拉.菈許丹,我們長久以來稱她作泰柏,而她的朋友更只喚她作T。她在拉法葉路上的一個小花園「拉法葉綠地」與我們碰面。泰柏是「底特律綠化」協會的都市農業專案負責人。當她一開始加入這個協會時,當然是想要學習如何種植蔬果,但她尤其隱約地察覺到一種重建社區的好辦法。這兒的居民通常比較貧窮,有83%是非裔美國人,而她的辦法可以讓這些居民重拾信心,以自己的雙手生產作物,並且對重建這座城市貢獻一己之力。

自1950年至今,這座汽車產業的全球之都流失了超過一半的居民,從原本的200萬人口降至了70萬人左右。好幾個事件造成了底特律的衰敗:1960年代的幾起騷動激發了第一批人口外流,但最主要的還是我們稱作單一化經濟生產的活動崩潰。所有居民都依賴單一產業帶來的就業機會和經濟繁榮。當全球市場擴張時,自由競爭使得消費者選擇了別的汽車產品,通常是質量更可靠且價格更便宜的,造成美國境內許多工廠不得不關門大吉。白領中產階級首先從市中心流向郊區,然後又從郊區遷往其他地方。城市的稅收驟減,但必須維護的面積大小依舊相同。債務處境愈陷愈深,再加上糟糕的管理,市政府的下場便是破產。

此外,如同「底特律綠化」的公關主任翠許.賀貝爾隨後解釋給我們聽的,情況惡化至城市居民幾乎不可能取得新鮮食品。

購買力的崩潰和超市的撤離迫使居民們只能享用「垃圾食物」。然而,若說全球有將近十億人口受苦於飢餓,與此對比的是,因為飲食不當而導致肥胖問題的就有十五億人口。在美國,34%的人是肥胖的,每年健保體系花費一千六百億美元在處理無數與過重有關的問題,並且從此造成了數以萬計的死亡人數。

因此,翠許、泰柏和底特律綠化的幾十名員工展開了一項計畫,在這座城市裡選了三個地方發展都市農業,並且在幾十所學校推動教育課程,還有一項大型的復育森林計畫。自從1998年開始,已經有一萬四千名學童學習種植蔬菜和水果,學習如何吃得新鮮又健康,學習如何照顧我們的地球。底特律的年輕人們貢獻了45萬小時在對公共有益的活動上,八萬五千株樹已經種下,618位成年人接受了進修,以便轉行投入農業工作或是「綠色」職業,1518座菜園(主要在校園裡)已然成形或是正在推動中。

種種行動的目標在於建立一套新的農業,讓每個人都能參與打造一個具有回復力,並且有益眾人健康的飲食體系。翠許在底特律市場花園迎接我們,這兒的四間溫室光是在2014年裡就產出了兩噸蔬菜,隨後運往市場販售或是賣給當地餐廳。667斤分送給了地方上的協會,五位成人接受蔬果種植的訓練。同時,底特律綠化協會自2004年起,便與其他協會、地方居民一同合作修復一處十公頃大的公園,其中包括了菜園、都市農場和果園(蘋果與梨子),為社區居民生產各類食物。

「在城市破產和荒蕪之後,我們跌到了谷底。今日,我們從廢墟中重生,這才是真正的底特律精神:這是一個有回復力的城市。」

在我們再次上路之前,翠許向我們如是道出心聲。

幾公里之遠處,尚恩.柏納多正等著我們,他是「土方都市農場」的棟樑之一,一個由嘉布遣會修士們所推動的計畫。尚恩出生自底特律的一個菲律賓家庭,多年來領導著這個以社會福祉為使命的計畫。在一公頃的土地上,產量可達到六.五噸,而且極度地多樣化:水果和蔬菜(多數品種不為大部分美國人所知),芳香植物和藥用植物,可食用花卉……這兒的產出有一部分銷往「在底特律成長」合作社,一部分被嘉布遣會用來製成每日供給社區內失業者的兩千份餐點(土方都市農場也訓練這些失業者種植蔬果),也有一些在小型的農夫市集和健康中心販售,或是製成果醬來販售,以此多元化的銷售管道來支持計畫。

一如在「底特律綠化」協會和其他多數我們拜訪過的菜園,全部都是有機生產。對於尚恩來說,尤其重要的是:「我的目標之一是在我們的社區裡提高健康食品的產量,教導年輕人種植自己所需的食物。我的父親於2010年因健康問題而逝世:糖尿病、過度肥胖、心血管疾病。這正是引導我投入這項工作的主要原因。我們完全依賴一個工業化食品的體系,一點也不追求我們的健康或福祉。我們必須停止這種現象,應該讓這個令我們挨餓並受制於所有跨國企業的體系萎縮,在底特律,我們決定要重新將土地奪回手中,就如同一項政治獨立的宣言,並且自力滿足生存所需。」

「問題不只是有足夠的食物可吃,而是關乎重新掌握對於飲食、政治與社會體系的權力,讓它們變得有彈性、自主。底特律可說是全球經濟危機的一種原爆點,災難的狀況近似於卡崔娜颶風侵襲後的新紐奧良。這麼多年來,我們承受了很多的痛苦。如今,我們已經受夠了等待別人來照顧我們。我們不能再只是忍耐和抵制。為了打造自己想要生活的世界,我們必須有創意,因為沒有人會來拯救我們……」

直至今日,這座城市已經發展出將近1600座農場和菜園,其中的1400座是由「繼續種植底特律」的兩萬名志工來耕作與維護的。根據該組織的主管之一艾許莉.亞特金森表示,他們的宗旨是要創造一個擁有真正飲食主權的城市,讓底特律居民享用的大多數蔬果,都是在城市的範圍裡,由居民們為了自身健康所栽種出來的。更精準地說,他們的野心是要在十年內達到51%的水平,如此意謂著要比現在更努力十倍。不過,艾許莉的態度很樂觀:「最困難的是一開始的百分之五到十。我們擁有的可耕種土地面積,要遠比我們的能力範圍所及多出一百平方公里。我們展開了一些研究,以確定我們的目標是可以達成的,而結果也顯示如此!」

為了達成目標,「繼續種植底特律」仰賴的是每個人的真誠意願,在私家的花園、校園裡、公園裡打造菜圃或都市農場……他們提供種子、秧苗、堆肥,並且指導人們耕作的技術。在教學課程中,他們會找出有潛力的領導者,鼓勵這些人在自家的社區裡輪班。他們也會舉辦活動,以號召更多的人們來參與,並與地方市集建立合作關係,以便讓所有人都能有機會接觸到這些食物。

東方市場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碰面的主要場合。在這個大多數傳統市場已經消失的國家裡,它是現存較大規模的一個傳統市場,在將近兩公頃(約兩萬平方公尺)的土地上,有超過150個食物攤販,因為除了都市農業運動之外,這還關乎了一場企業家的運動—將農場所生產的食物商業化。在它們之中,有一個「食物實驗室」集合了147家商販,以「三基線」方式運作。

它們不只關心獲利,而是依據三項準則:利潤、人群、地球來進行企業活動。從德維塔這位將無用廚具重新給予新生、並傳授家用廚房基本知識的女士,到克洛埃這位生產與分送岩漿巧克力的年輕法國人,以及「好運連連的姊妹」開著卡車將高品質的食物(現場烹調!)送到環境最差或最偏僻的街區,還有諾安和他的「新鮮角落咖啡館」,坦亞和他的鬆餅、餅乾與純素食品,他們想要激發一場獨立企業精神的復興,在創造就業機會之餘,為底特律人提供持久且不可或缺的服務。這種哲學相信企業可作為社會與生態轉型的最有力模式之一。

對於食物實驗室的創始人傑絲來說,這場都市農業運動為城市再生和重建社群(尤其是解放長期以來受制於某種白人經濟菁英桎梏的非裔美人社會)提供了絕佳的潛力。然而,它仍不足以餵養整個底特律:

「都市農業是時興的玩意兒,但是人們的觀念經常與農業所需的心力不相符。我常說都市農業在一份簡報上看起來超棒,可是它永遠無法取代鄉村農業。從此,將是市中心、郊區和鄉村必須齊心協力地生產食物。在美國,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平均距離是2400公里,如此對於環境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我們應該在人們生活的周遭耕種,回歸到一種較傳統的城鎮概念,而不是單純地聚集建築物、人行道和商業中心的地方。」

跟隨著底特律的步伐,在北美有上百座城市重新將農業引進它們的建築物中:紐約市與它的800座花園與農場、洛杉磯、舊金山、華盛頓、聖路易、芝加哥、波士頓、西雅圖、費城,還有多倫多、渥太華、蒙特婁、溫哥華……總的說來,將近有兩萬塊社區土地被開墾。再加上4300萬名美國人聲稱,他們在自家種植一部分的食物來源。

(本文摘自《找尋明天的答案》)

書籍資料

找尋明天的答案:飲食X能源X經濟X民主X教育,解決人類未來生存危機的全球踏查之旅

Demain : Un nouveau monde en marche

作者:西席爾‧迪昂 Cyril Dion

法國作家、導演、詩人及行動倡議者。自尚-佩里莫尼戲劇藝術學校(École d’art dramatique Jean-Périmony)畢業後,曾短暫從事演員一職,旋即投入人權運動。

他曾舉辦過多場促進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和平的會議,並於二○○七年與皮耶‧拉比(Pierre Rabhi)共同創立非營利組織「蜂鳥」(Colibris),旨在啟發、連結及支持所有想要打造環保與人性社會的群眾。

他也是法國「南方學報」出版社(Actes Sud)「可能的領域」(Domaine du Possible)書系主編,本書即是「南方學報」與「蜂鳥」友好合作下的成果。二○一○年起,他開始籌拍紀錄片《明日進行曲》(Demain),後與法國演員梅蘭妮‧洛朗(Mélanie Laurent)合作拍攝。該片在二○一五年於法國上映,創下超過百萬人次觀影狂潮,並於二○一六年獲得相當於法國奧斯卡獎的凱薩獎最佳紀錄片之肯定。

《明日進行曲》在世界超過三十個國家上映,而本書即為該拍攝計畫的共同成果之一。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17/01/03

本書記錄的是一趟追尋人類社會未來的旅程。作者走過歐、美、亞三大洲,訪問了許多在地的運動者,了解他們提出倡議行動的過程和背後的理念為何,以及這些作為如何能夠實際的改變我們目前千瘡百孔的世界。

本書集結了許多充滿理想與熱情的實踐家,行文方式主要以一問一答進行。它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我們經常會覺得個人的力量很小,根本無法改變社會,即便我們都清楚的意識到不應讓許多問題持續惡化下去。然而,本書就要告訴我們,公民其實是很有力量的,不要以為自己只是一個渺小的個體。當我們願意捨我其誰地起身做點什麼改變時,自然能吸引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來與我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