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麥擱來!災後復原別忘了清積水容器

文、製表/ 柯皓翔

6月初的梅雨鋒面帶來強降雨,造成部分縣市嚴重淹水。今年雖尚未確診本土登革熱案件,但高雄市到6月3日為止,已傳出有2例高度疑似個案,目前進一步確認中。水退的同時,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病媒蚊容易滋生,衛福部疾管署呼籲民眾嚴防登革熱發生。

夏季登革熱發生風險高,2015年曾出現嚴重疫情,豪雨災後民眾更要提高警覺。(圖/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登革熱是什麼?

據疾管署資料,登革熱是病媒蚊因傳播登革病毒所引發的急性傳染病,可分四種血清型病毒,患者感染某一型後可終身免疫,但對其他型僅有短暫免疫力,仍有感染風險。

依據不同體質,患者可能從不出現、輕微症狀,到突發性高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等典型症狀,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出血或器官損傷等重症。

疾管署表示,典型登革熱若早期診斷、治療,致死率可低於1%,但如果沒有適當治療,可能演變成重症,致死率會超過20%。

先瞭解病媒蚊特性

登革熱疫情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有埃及斑蚊跟白線斑蚊棲息的地區,透過叮咬傳播病毒,牠們的共通點是腳上有白斑、身體為黑色。一般的家蚊則不會傳播登革病毒。

疾管署說明,埃及斑蚊胸部兩側有一對像七絃琴的縱線及中間一對黃色縱線,喜歡的居住環境是室內的人工容器,或人為造成積水的地方,大多棲息在陰暗、潮濕、不通風的角落(如廚房),在臥室中常常停在牆角、窗簾、懸吊的深色衣服上,分布在嘉義布袋以南的縣市,包括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臺東市)、澎湖縣(馬公市)。

至於白線斑蚊,在中胸有一條白色縱紋,喜歡的環境是室外,活動在陰涼不通風的場所,例如盆栽、雜物堆放處、草叢、竹林等,分布於全臺平地及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區。

病毒如何被傳播

斑蚊不一定有登革病毒,但登革熱患者在發病的前一天到病後五天,病毒存在於血液中,是「可感染期」。在這段時間內,如果斑蚊叮咬患者,斑蚊就可能感染登革病毒,而後進一步叮咬、傳染給其他人。

因此,一旦社區有登革病毒,加上環境有利病媒蚊滋生,就可能引發登革熱流行。

清除孳生源是最重要的防疫關鍵

斑蚊喜歡陰暗、乾淨而靜止的水域,雌蚊習慣在邊壁產卵。因此,室內或室外可能積水的容器都可能成為病媒蚊生長的溫床,登革熱平時在防疫上最重要的就是清除孳生源。

根據疾管署網站資料,平時居家預防上民眾可以這麼做:

1. 不用的花瓶、容器倒放

2. 花瓶、盛水、積水容器每週清洗一次,而且不只要沖洗,還要刷內壁清除蟲卵

3. 黃金葛、萬年青、水芙蓉等水生植物容器,若有需要可以放入孔雀魚、大肚魚、台灣鬥魚等食蚊魚

4. 清除戶外廢棄物

5. 至戶外環境可著淡色長袖衣物

6. 皮膚裸露處可塗抹經核可的防蚊藥劑

7. 裝設紗門、紗窗,睡覺可掛設蚊帳

8. 定時巡檢地下室或家中陰暗處,可用捕蚊燈

疾管署說明,噴藥是滅蚊緊急措施,在疫情發生時迅速殺滅環境中的帶病毒的雌蚊,避免下一波的流行。然而,噴藥無法消滅蟲卵和孑孓,還可能造成抗藥性;搭配孳生源清除這個根本之道,才有實際防疫效果。

近年專家學者也研究食蚊魚、劍水蚤生物防治效果。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蔡坤憲強調「孳生源首重清除」,生物防治較適用於農田水桶、生態池、造景水缸等無法清除或使用中的情境。

他也表示,生物防治推動不易,目前主管機關多以投藥、噴藥來預防。

提高警覺,防止疫情擴散

一旦出現疫情,為了避免有健康斑蚊在叮咬患者後得到病毒,造成後續擴散,疾管署表示患者發病後五天內,所在病房應加裝紗窗、紗門,並可睡在蚊帳內。同時,防疫單位也應清除孳生源,評估是否實施化學防治。

此外,因為患者周遭可能已經有具傳染力的斑蚊,也需要調查患者的旅遊史及活動地點。

民眾如果前往熱帶、亞熱帶有登革熱發生的國家旅遊,回國後如果出現疑似症狀,也要儘速就醫。

除了登革熱之外,疾管署也呼籲民眾,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破傷風等傳染病。如有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等症狀要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受傷原因及傷口污染情形,以利醫師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