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龍潭鯝魚洄游生態重生,林聰賢期待農村吸引年輕人回流再生

文、攝影/ 趙敏

端午節前後是宜蘭縣礁溪鄉龍潭社區圓吻鯝魚溯溪產卵的時節,農委會水保局今(24日)在龍潭社區舉辦「農村社區生態保育輔導計畫成果發表會」,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到當地鯝魚生態園區參訪,與宜蘭、新北、桃園等執行農村再生計畫與生態保育的社區居民座談,並由社區遞交生態綠皮書,共同朝農村永續發展邁進。

龍潭社區復育圓吻鯝魚有成,端午前後上演溯溪繁殖秀

根據水保局統計至5月19日,全臺核定農村再生計畫社區已有700個,宜蘭龍潭社區是臺北分局輔導的對象之一。

龍潭湖山邊林相完整,湖中的圓吻鯝魚是當地特殊的天然景觀資源,又稱憨仔魚或更仔魚。宜蘭縣礁溪鄉龍潭社區總幹事李志文說,每逢端午節前後,湖底水溫升高,圓吻鯝魚群會溯溪到湖面,接受水流衝擊刺激來排卵,持續約3天產完卵後,整群回到湖裡,間隔7到12天第二梯次又上來,每年大約會上演3到4梯次「溯溪秀」。

李志文說,以往圓吻鯝魚生存在淡水河系、基隆河和宜蘭北部,但經過龍潭社區20年監測調查發現,圓吻鯝魚逐漸匿跡,現今全臺幾乎只剩龍潭湖可見其蹤跡。

宜蘭縣礁溪鄉龍潭社區當地特殊的天然景觀資源圓吻鯝魚,每年端午節前後都會溯溪產卵。

為了保育圓吻鯝魚,龍潭社區2013年參與培根計畫再生班實作,設置觀魚平台;2014年通過農村再生計畫,打造鯝魚生態園區,園區內有終年不歇的野溪,方便監測和護魚,也整修圓吻鯝魚溯溪路線、規劃河道和解說設施等,並延伸到水鳥、濕地動植物等生態觀察園地,社區菱角田復育也吸引水雉棲息。

李志文補充,2013年縣政府頒布圓吻鯝魚繁殖期間護魚令,每到端午節圓吻鯝魚溯溪產卵時,社區居民也會自動排班護魚。執行農再計畫不僅保育當地特色魚種,也帶來觀光收益,依去年園區總量管制發放入園卡統計,曾創下一天12,000人次入園,每年圓吻鯝魚繁殖季約可創造10萬遊客。

農委會水保局臺北分局分局長王晉倫說,龍潭社區屬於生態型社區,在2015到2016年執行計畫,共補助約390萬元。龍潭社區執行農再計畫由水保局和縣市政府輔導,也與宜蘭大學、清華大學及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共同營造社區生態。

王晉倫提到,魚梯原本下面是土砂,被水愈沖愈深,魚沒辦法藉摩擦力溯溪產卵,請專家協助後,改用混凝土面增加摩擦力。李志文也說,這幾年監測下來非常理想,整修後的魚梯既能保護溪底,又能讓魚順利溯溪。

為了保育圓吻鯝魚,龍潭社區整修圓吻鯝魚溯溪路線、規劃河道和解說設施。

農再2.0跨域加值,盼各社區連結朝帶狀發展

除了龍潭社區分享保育圓吻鯝魚生態環境成果,現場還舉辦5個農村社區生態保育成果展,包括桃園大溪溪洲社區復育螢火蟲、新北石門嵩山社區友善耕作千歲米、新北貢寮龍崗社區復耕水梯田、宜蘭礁溪二結社區保育蝴蝶、甲蟲,以及宜蘭礁溪龍潭社區重現圓吻鯝魚洄游生態,5個社區也共同呈交生態綠皮書給林聰賢,宣揚社區生態保育成果及未來目標。

林聰賢肯定龍潭社區是農再計畫中三生(生活、生產、生態)共構的典型案例,甚至因為在地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土地支持,達到四生(生命),使當地成為一個和諧的生命園區。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中)參訪宜蘭縣礁溪鄉龍潭社區,聽社區成員解說保育圓吻鯝魚過程。(圖片提供/農委會水保局)

鼓勵農村朝向友善環境耕作和農業資源永續利用發展,也是農委會新農業政策的一環。林聰賢說,農村再生透過農委會專案計畫讓農村振興,納入里山、里海的概念,但社區在執行過程時,不應只想著仰賴政府,每個社區應該都要有一位key person(關鍵人物)主導,社區也要有自主意識,才能成功。

「點一把火,後面再加一點油。」林聰賢說,農再2.0除了水保局輔導社區之外,還強調跨域加值、跨域整合概念。例如將地方政府的資源或衛福部長照資源納入,幫助農村振興、年輕人洄游、找到經濟模式、增加當地就業機會與農民所得;未來也會結合他在地方服務的經驗,將各個社區連結成帶狀發展,打造友善生產聚落,讓每個社區不再單打獨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