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E宣佈台灣為口蹄疫打疫苗非疫區,農委會明年七月拔針

文/ 林慧貞 首圖攝影/ 黃世澤

1997年台灣爆發豬隻口蹄疫,產業損失上千億,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昨天在巴黎召開年會傳來好消息,通過認定台灣、澎湖、馬祖為「打疫苗非疫區」,未來只要連口蹄疫疫苗都不打,即俗稱的「拔針」,且一年未傳出疫情,就可以進一步從口蹄疫疫區除名,農委會今年七月起將管控畜牧場疫苗採購量,預計明年7月正式拔針,順利的話2019年可恢復成非疫區,跨出養豬業20年來最重要一步。

準備拔針,7月起管控疫苗量

口蹄疫是偶蹄類動物重要的惡性傳染病,可透過飛沫傳播,死亡率低但傳播力很強,世界各國無不戰戰兢兢防疫,只要被列為口蹄疫疫區,幾乎不可能外銷偶蹄類肉品到非疫區;台灣在1997年前曾是全球豬肉出口大國,當年3月19日新竹確診O型口蹄疫(O-Taiwan)首例後,500億外銷產值一夕化為烏有。

自2013年5月最後一例O型口蹄疫結束後,台灣本島、澎湖縣及連江縣至2015年已超過兩年未有案例,農委會2015年10月向OIE申請台灣、澎湖、馬祖為「打疫苗非疫區」,不過金門牛隻於同年十月爆發口蹄疫,OIE認定金門牛肉會輸入台灣,有口蹄疫傳染風險,因此退回審查,後來OIE接受農委會補件再審,本月20日在巴黎召開年會,台灣代表團接到消息,確認通過台灣、澎湖、馬祖為「打疫苗非疫區」,25日頒布官方證書。

OIE對各國口蹄疫風險大致分為三種,仍持續傳出疫情為「口蹄疫疫區」;施打口蹄疫疫苗,且兩年內沒有案例,可申請為「打疫苗非疫區」、「打疫苗非疫國」;不打疫苗(拔針)且一年內沒案例,則可申請為「不打疫苗非疫區」、「不打疫苗非疫國」,但OIE沒有規定拔針前一定要先成為打疫苗非疫區。

防檢局表示,預計明年7月1日拔針,為了避免畜牧場囤積疫苗影響防疫期程,今年7月起將管控口蹄疫疫苗採購,所有偶蹄類動物畜牧場購買疫苗時,必須填寫訂購申請資料,說明飼養動物量、訂購量、廠牌和訂購次數等,由各縣市動物防疫機關審查、比對購買的數量是否合理,經中央畜產會統整資料後,再由疫苗廠商配送疫苗,業者進口疫苗的量和時程也通通要管。

防檢局統計,全台口蹄疫疫苗注射率超過9成,抗體保護覆蓋率達86%,參與OIE會議的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施泰華表示,這兩年已經沒有傳出案例,主動監控豬隻的口蹄疫血清,也未測出野外病毒,推測環境中應該已經沒有病毒。

學界、產業界呼籲政府拔針須有魄力

2006年台灣也曾實施拔針計畫,到了2009年已經有90%豬隻沒打疫苗,原訂要提出非疫區申請,卻在當年發生7起口蹄疫案例,8月1日又全面恢復打疫苗,功虧一簣。

時隔8年再度挑戰拔針,產業界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秘書長張生金表示樂觀其成,「對國家來講這是正面新形象」,但也提醒,拔針後若傳疫情,豬農一定會恐慌,「畢竟養2、3000頭豬,就是5千萬的財產」,政府人力、資金都要到位,儲備足夠疫苗、提高撲殺補助減低農民損失,不同縣市要有不同圍堵方案,例如案例場撲殺後,周圍養豬場是否要打疫苗?應該因地制宜。

臺灣區冷凍肉類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全臺灣最大冷藏冷凍豬肉業者嘉一香食品董事長陳國訓、重興牧場第三代老闆張益銘以及多名豬農也都願意配合拔針,但共同心聲是:要拔就一起拔,不要我配合政策,其他人卻偷打。若因此無法撲滅病毒,守法的人反而面對更大的病毒風險。

不願具名的產業人士表示,拔針後抗體不會一下消失,而是漸漸消退,可能幾個月後才完全沒抗體,屆時應嚴格執法,若驗到抗體就撲殺;隨著高齡化、人口減少,台灣豬肉市場可能越來越小,若台灣還想繼續發展豬肉產業可能得走外銷,趁此機會,台灣應思考豬肉產業價值、可以為台灣帶來什麼,政府確立決策後要展現魄力,「拔針很難,但要有決心。」

另一名曾參與1997年口蹄疫事件的專家表示,拔針後有零星案例是正常的,不過政府應該設立停損點,也就是疫情到什麼程度就恢復打疫苗;台大獸醫學院榮譽教授賴秀穗在8年前拔針時,便堅決反對恢復打疫苗,這次他再次提醒政府,一旦拔針就絕對不要再走回頭路,傳出疫情時,相關的配套措施如補償金、儲備疫苗、禁宰禁運天數和地區等等政策都要很明確,全力圍堵病毒。

施泰華表示,防檢局已擬定完整的拔針計畫,呈報給行政院,未來將加強輔導豬場消毒、生物安全等,若拔針後爆發零星案例會採防堵策略,案例場一律撲殺,周圍豬場移動管制,甚至不排除比照日本,案例場周圍一定距離的豬場注射疫苗,先防止病毒在豬隻身上繁殖、傳播,等疫情控制後再撲殺打疫苗的豬隻,希望豬農之後跟著政府政策走,不要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