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保價收購與休耕給付的矛盾,一定要改

文/ 趙敏 圖片提供/ 豐年社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強調,他個人出身農業經濟學界,看到大家批評為何農委會一年要花兩百多億,一邊用保價收購叫農民種水稻,一邊又休耕給付,相互矛盾。根據他對這個議題做十幾年研究的經驗,認為到了要做調整的時刻。

針對保價收購,陳吉仲對農民強調保證不會取消,但是要讓農民多一個選擇,因此推動「稻作直接給付」。他說,保價收購有正面跟負面的效果,正面可以穩定國內米價,但負面會造成國內生產過剩,庫存增加,對市場干預造成市場資源浪費。

陳吉仲舉日韓經驗為例,說明拿掉保價收購後,當地稻穀價格反而至少下跌四成,因此農委會推動「稻作直接給付」讓農民二選一,選擇非常有彈性。像南部已經準備收一期稻作了,申報稻作直接給付的農友,如果發現市場稻穀價格不好,可以轉為保價收購,如果市場價格好可以賣到市場上,領取一筆直接給付。

對於加入兩萬多公頃的良質米集團產區農戶,陳吉仲也強調會比照稻作直接給付的標準鼓勵契作農民,希望透過政策引導稻米品質提升。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並不是對市場直接干預,而是採條件式堆疊補貼概念。

陳吉仲接著表示,休耕的用意是要維護地力,目前臺灣休耕與稻作種植面積加起來合計約四、五十萬公頃。外界常認為農地閒置太多,政府花太多錢補貼休耕,保價收購與休耕政策有所矛盾。但農地農用的定義不應只有農業生產,也應包含維護地力與環境,因此他希望不要再用休耕一詞,而是改成生產環境維護。

陳吉仲解釋,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並不是對市場直接干預,而是採條件式堆疊補貼概念:符合基期年內的農地參與本計畫種植水稻繳交公糧或是參加契作集團專區,農委會就給予「對地綠色給付」;農民配合新農業的大糧倉計畫,契作種植進口替代作物,或是契作具外銷潛力的作物,或是配合種植重點發展作物,農委會就給予作物獎勵金。

至於因應土壤地力的維護或是水資源的調適進行耕作調整,無論種植綠肥、景觀作物、翻耕或蓄水,進行生產環境維護,農委會將會給予耕作制度獎勵。搭配這樣的耕作制度,農委會今年也將推友善環境補貼。

陳吉仲強調,因應未來國土計畫法,未來全臺灣非都市土地,只要被劃設農業發展區,農民反彈財產縮水,該如何保障他們?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就是對農民的補償。新農業政策有幾個措施是彼此相關的,例如對地綠色給付搭配外銷專區,當農民生產外銷作物時,對地綠色給付可以適度調整。農委會的目標就是讓農民收益增加,年輕人回流農業,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