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讀好書】不眠不休的實驗家

內容提供/ 新樂園出版 文/ 約翰.亞瑟.湯姆森爵士

要了解猿猴,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就是牠們擁有一顆不凡的大腦。

猿猴的腦部已經發展到很高程度,當我們看進一隻活力充沛猴兒的雙眼,總覺得自己似乎能看見萬千思緒正在牠心中輪轉。猿猴總是靜不下來,而這正是因為牠們具有高度智能,所以才會如此。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教授(Edward L. Thorndike)如是說:「看看一隻貓或一隻狗,牠們會做的事情相較之下十分有限,而且就算長時間閒散也不覺無聊。

「看看一隻猿猴,你就發現牠會做的事情多到不勝枚舉,一切事物對牠都有吸引力,牠常只是因為好動而活動。」

只要猿猴們感覺到身邊有未解之謎,就永遠無法停下手來,這個實際的現象讓我們明白桑代克教授所言不虛。作家及詩人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筆下,那隻貓鼬李奇─蒂奇─塔威(Riki-Tiki-Tavi)的故事就是如此,牠終生的志願就是要探索新知,但比起貓鼬,這特質其實還更符合猿猴呢!就算要說猿猴們對這世界存有一顆好奇之心,也絕不為過。

桑代克教授所研究的猴子裡,某隻有回恰巧碰到一根突出的鐵絲,導致它不斷抖顫,這現象可讓這位猴老兄興致大發,此後幾日每天都要將相同把戲玩上幾百回。當然啦,牠這麼做也不會得到任何物質成果,但僅僅是讓這根鐵絲嗡嗡震顫就足以使牠樂此不疲。

猿猴動作之快常令人驚異,一但牠們腦子裡出現了什麼主意,即刻就會起而行之;總在人類還來不及察覺牠們企圖時,牠們就已得手收兵。說到對於因果關係的認知(例如某種聲音與某種事件之間的關聯),猿猴的學習速度可是動物界中翹楚。

倫敦動物園裡有隻著名黑猩猩,名叫莎莉(Sally),曾受訓學習一項技能:當訓練師給出一個數字,牠就要挑出同樣數量的稻草交給訓練師。莎莉很快就學會了一到五的數字,當牠聽到訓練師說「五」「四」或「三」,牠總能拿出數量正確的稻草,因此得到獎賞。

不過,或許是因為牠太缺乏定力,要教牠計算超過五的數字就困難重重。當牠聽到大於五的指令時,時常會把手中一根稻草對折,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握著,這樣露出的兩端看起來就像兩根而非一根稻草。這個對折稻草的行為很可能是牠用來省時的聰明巧思,就算這樣做無法讓牠獲得獎勵,牠還是十分愛用這招。

美國動物學家霍姆斯教授(Samuel J. Holmes)養了一隻名叫「麗茲」(Lizzie)的印度僧帽猴,這種猴子是住在直布羅陀那些獼猴的遠房親戚,而牠的能力與其極限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課題。牠的籠子前方是一排直柱,讓牠可以將手臂整個伸出來。

有一回,科學家放了顆蘋果在一塊板子上,麗茲無法直接拿到蘋果,但這塊板子卻有個把手可供抓取;麗茲一看,馬上伸手抓起把手,拉近板子,然後抓住蘋果。整個過程中,牠的動作沒有片刻遲疑,但這或許是因為這類猴子天生就習於將長滿水果的樹枝拉近身前,藉此讓自己能摘到果實。

又有一回,科學家在一個凡士林空瓶中放了顆花生,用瓶塞封口後交給麗茲,麗茲也是立刻就用牙齒把瓶塞拉開,算是發揚牠「見到新東西就咬」的本能;但在這之後,牠卻怎樣都學不會把瓶子反過來以倒出花生。這個有趣例子清楚呈現牠們心智能力的侷限性。

雖然麗茲最後還是能從瓶中拿出花生,且之後每次重複這個實驗牠都能更快做到這一步,但牠就是無法掌握「讓花生掉出瓶子」的原理何在。牠能逐漸減去過程中那些無用的動作,因此在現象上出現某種進步,但這只是一種低等級的學習。如果麗茲能運用更高的智能來學習,牠就能學會直接將瓶子倒過來。

在迷籠實驗(puzzle box)(註1)中,受試動物必須以特定程序操縱機關,才能解開眼前障礙。猿猴在這種實驗中善於學習的程度遠遠超出貓或狗,這與牠們靈巧操作事物的能力有關。牠們會一再嘗試,去除錯誤的部分,於是其最後表現比起麗茲與凡士林瓶奮戰的經驗(麗茲的行為實在稱不上是在「做實驗」)能夠更勝一籌。

某隻猿猴在間隔八個月後重新接受同一組迷籠實驗,結果牠仍然能夠迅捷嫻熟的解開機關,展現出極強記憶力。

某些猿猴能學會從迷宮(例如英國漢普頓宮花園裡的迷宮)裡頭自己找出路,這種技藝背後可能代表牠們能記得路徑的轉向或彎曲之處。

有一篇記載值得一讀:某次實驗中,兩隻獼猴已經走到迷宮出口前最後一彎,這時牠們卻開始大聲咂嘴,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好像是在說「咱們這回幹得不錯,獎品就在眼前啦!」

(本文摘自新樂園出版《哺乳動物們:英國博物學家的自然觀察筆記》

註1: 迷籠實驗:必須觸動特定機關才能把籠子打開的實驗。前文提及的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就是以「迷籠中的貓」實驗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