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飼養:關於豬農生計、動物福利與消費意識的討論

文/ 林慧貞 圖片提供/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首圖攝影/ 黃世澤

豬隻動物福利近來引起外界關注,台灣豬農習慣將懷孕母豬關進狹欄(夾欄),避免被其他豬隻干擾流產,不過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狹欄長寬分別只有2和0.6公尺,母豬連轉身都無法,歐洲和美國考量動物福利,近年陸續廢除或限制狹欄飼養時機,呼籲我國跟上腳步,改採群養。

台灣已有豬農逐步走向比較友善的養豬方式,但也面臨許多困難,農傳媒訪問不同型態的豬農,有人想跟上歐洲腳步人道飼養,卻因成本和收益不符打消念頭,或只能先選20頭慢慢試驗;也有豬農為了兼顧管理和動物福利,引進歐洲自由狹欄,讓母豬自由進出。

但這些努力想在生計和動福取得平衡的豬農,共同問題卻是成本提高,只能單打獨鬥找願意付出更多錢的消費者,如果找不到消費者支持,動物福利豬只能和普通豬隻一樣流入拍賣市場,秤斤論兩。這都顯示推動動物福利不只是豬農責任,民眾也不能置身事外。

良好管理可避免打鬥受傷,土地是最大問題

這幾年跨足養豬的飼料添加物大廠「祥圃實業」,從母豬到肉豬,都引進國際上符合動物福利的飼養設備,是國內極少數獲得社團法人台灣農業標準學會「人道認證」的豬場。

祥圃看到歐洲走向人道飼養趨勢,三年多前改建旗下一間舊豬場,拆掉傳統狹欄,200多頭母豬可在運動場隨意走動,比較弱小的豬被欺負了,還可躲進祥圃從丹麥引進的「自由狹欄」,透過機械槓桿原理,豬進去時屁股碰到欄杆,後門就會自動關閉,出來時也是應用同樣原理。

豬是社會性動物,祥圃協理林陽山觀察,群養時為了訂出社會順序,一開始會打鬥,但分出高下後就比較不會打了,加上有自由狹欄供躲藏,豬沒那麼容易因群養而流產、死亡。

但相對應的代價是成本提升,台灣地狹人稠,「同樣的母豬數量,我們的飼養方式,土地面積至少要多一倍」,林陽山說,改成自由狹欄後,飼養的豬隻減了一半以上,成本提升不少。

祥圃的人道飼養豬肉主要通路是自家餐廳,和其他較有理念的餐飲業者,不過台灣對動物福利觀念薄弱,祥圃發現認同的消費者不多,雖仍持續用人道飼養,但對外銷售沒有特別強調,有些人道飼養的豬甚至沒有貼認證標籤。

廢除狹欄需配合專業化管理

另一名不願具名的年輕豬農,去年用自家附近空地,實驗群養20頭肉豬,群養不若狹欄飼養可精準掌握豬吃了多少飼料,他特別花了3、40萬引進荷蘭自動餵飼系統,配合電子耳標,紀錄每隻豬吃了多少飼料、健康情形。

但他坦言,自己也只敢先用肉豬實驗,害怕母豬因群養打鬥受傷、流產,「母豬是養豬場最要被保護的。」他另外精算,若全場都要用自動餵飼系統,得引進七套,花費280萬元,「且同樣隻數,面積大概要現在的兩到三倍。」

農政單位曾統計,扣掉夭折的豬,一頭母豬平均每年繁殖可供上市的肉豬有14頭,一頭肉豬至少可賣9千元,母豬對養豬場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出售仔豬的重興牧場第三代老闆張益銘大學、研究所都讀畜牧相關科系,看過許多國外動物福利研究,曾思考是否可廢除狹欄,但多方考慮後打消念頭。

「不是豬農不想降低飼養頭數,而是經濟效益不合。」張益銘表示,台灣採活體拍賣制度,豬價沒辦法差異化,人道飼養豬和一般養豬戶的出售價格一樣;此外,廢除狹欄豬隻照料須更專業化,但台灣養豬業一直被貶低,大專院校願意投入的人才太少。

台灣已有養豬場跟上國際動物福利趨勢,轉型母豬群養方式。群養欄內保留個別的飼料槽,以及共同的活動空間。個別飼料槽用鐵圍欄區隔,社會化良好的豬群會排隊進食,也有利於弱勢母豬迴避衝突。

另一種群養系統,保留個別飼料槽,後方設有活動式欄門,豬隻可自行推開進出。

國外用需求改變生產模式

改變母豬狹欄飼養方式,並非只在台灣面臨考驗,美國、歐盟也都引起不小反彈,之所以能推行成功,關鍵在消費者支持,以及政府長期而完整的研究和政策。

歐美許多民眾重視動物福利,為了讓企業獲得更好形象,美國速食業者龍頭麥當勞因此在2012年,要求供應商提改善計畫,十年內逐步廢除母豬狹欄,引發市場震撼,但也帶動了更多養豬戶改善狹欄飼養;歐盟為了推動廢止狹欄,早在2001年就立法,緩衝期長達12年,直到2013年才正式上路,除懷孕初期4週胎兒不穩定,可使用狹欄,其他時間皆禁止。

社團法人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秘書長廖震元表示,學會做過很多研究,豬隻群養受傷、流產可透過管理克服,主要問題仍是空間不足、成本提高,最重要的是消費者要買單,「豬農改變的誘因來自消費者需求」,否則豬農努力改善,卻因售價提高賣不出去,成本得自行吸收。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認為,台灣消費者對動物福利的觀念已逐漸提升,以雞蛋為例,先前台灣大多是格子籠雞蛋,但現在市面上已有6%雞蛋來自友善畜牧,雞農訂單甚至排到一、兩個月後,也有消費者團體曾詢問哪裡可買到人道飼養豬肉。

「我們不是要求馬上廢止狹欄,而是訴求政府訂出期程,例如每年提高多少(人道飼養)比例。」陳玉敏說,農委會可比照其他國家,訂出10年、20年目標,在這期間給予農民誘因,例如低利貸款、改善活體拍賣制度、訂出豬隻友善飼養標準,否則現在什麼指標都沒有,連豬農有心想放寬狹欄,卻不知道要放多寬。

許多想改善動物福利的豬農都表示,豬肉是「國民食品」,民眾不願像選牛肉一樣,多花點錢買更好品質,希望政府能多加宣導、教育民眾相關知識;廖震元則認為,政府可輔導幾個示範場,讓其他農民看出成效,同時收集台灣資料,因為台灣養豬環境和其他國家不同,狹欄要放多寬、如何配置空間等,都要有自己的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