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黑琵數量6年來首降,臺南少五百隻,新北、花蓮、東沙近年首現蹤

文/ 林宜潔 圖片提供/ 郭東輝

全球同步黑面琵鷺年度普查結果出爐。2018年調查結果為3,941隻黑面琵鷺,與去年紀錄數量相同,維持歷史新高。不過據統計,今年全臺數量較去年減少406隻,是6年來首度下降,其中臺南比去年減少545隻,是數量跌幅最明顯的地區。

中華鳥會表示,全臺數量雖下降,但全球總數維持,且在臺分佈範圍較往年廣,連新北、新竹、花蓮等去年沒紀錄到的區域,今年都有記錄到零星個體度冬,顯示棲地擴散的好現象。臺灣黑面琵鷺約佔全球族群56%,仍是黑面琵鷺度冬族群最多的地方。

2018全球黑面琵鷺普查,總數持平,臺灣則出現6年來首度下降。

保育受關注,全球黑面琵鷺數量穩定

黑面琵鷺被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是瀕危鳥種之一。從中華鳥會提供的資料顯示,1989年全球黑面琵鷺只有249隻。黑面琵鷺是屬遷移性候鳥,需跨國合作才能進行調查,為了解黑面琵鷺的動態,2003年,由香港觀鳥會開始統籌黑面琵鷺的全球調查,範圍包含了日本、韓國、中國、台灣、澳門、香港、泰國、柬埔寨、菲律賓等地,今年全球調查時間統一在1月20日及21日。

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余日東表示,臺灣是黑面琵鷺最重要的棲地,佔了全球56%的數量。黑面琵鷺的保育是整個東亞的議題。目前香港政府跟民間團體對於保育鳥類的認知趨於正面。「中國大陸各地區目前也開始成立地區鳥會,關注鳥類保育。」余日東補充,大家原以為中國大陸沿海棲地堪慮,然今年統計結果顯示,大陸沿海數量仍是上升。

臺灣總體數量6年來首下降,棲地擴散

「黑面琵鷺的保育是全球鳥類保育最成功的案例」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蔡世鵬表示,20年來黑面琵鷺的全球數量持續上升。今年中華鳥會跟各地方鳥會全臺共51個點一起監測,共記錄到2,195隻鳥,比去年減少406隻。

「雖然比去年減少,但在臺棲地擴散,是一件好事。」蔡世鵬指出,今年全臺統計結果,臺南地區1265隻,比去年減少545隻,是數量跌幅最明顯的地區。然全臺各地區數量都比起往年增加,甚至是去年沒有記錄到的新北、新竹、花蓮、東沙島,都有記錄到零星個體度冬。中華鳥會指出,今年全球黑面琵鷺與去年數量相同,又以中國大陸增加幅度較明顯,不排除個體在兩岸之間移動,或擴散到臺灣其它棲地。

蔡世鵬說,從保育觀點來看,黑面琵鷺在臺度冬的棲地擴散是件好事,分布愈廣,生存風險愈小。今年有發生數起黑面琵鷺因為營養不良而送照護的案例,也代表臺灣對於棲地的保護跟資源現況必須更加重視。中華鳥會也會持續觀察,找出在臺數量變化的線索。

臺南是黑面琵鷺在臺主要棲地,今年在臺灣其它地區也觀測到零星個體,有棲地擴散趨勢。

臺南黑琵棲地受光電開發,盼招商標準納入生態維護措施

「開發跟保育不容易兩全,黑面琵鷺的生存環境變小,濕地生態系統也在變化。」余日東表示,香港今年的數量也有小幅下降,估計是出海口泥灘的問題。然而,香港的地十分昂貴,雖然政府跟民間對於保育有觀念,但面對開發壓力還是需要溝通。

黑面琵鷺不只在溼地,也會在魚塭棲息,而對於近年臺南出現魚塭出租給太陽能光電業者的趨勢,「我們會希望廠商盡量選擇生物多樣性較低的地方去做。」蔡世鵬表示,目前光電業者租地範圍多在臺南北門跟嘉義布袋,鳥會有跟主管太陽能光電的單位經濟部能源局溝通,希望把回饋生態維護放入廠商的招標標準。

「廠商要提供經費給外部單位持續監測,也要回饋活化濕地的經費。」蔡世鵬表示,施工跟設備維護一定會影響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也可能影響到黑面琵鷺在臺棲地,實際的統計還需長期追蹤才能看出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