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該讀這本書
當流離失所的難民望向天空時,是否期待自己能像鳥兒找到可棲息的枝頭?除了細膩的文字,本書也以候鳥象徵了遷徙,穿越森林與動物則隱喻著尋求新生活與對未知的好奇。透過讓人無法呼吸的的故事,我們學習理解、接納與寬容地對待與自己不同背景的人們。 |
如果我們珍視家園的溫暖,更要凝視他人的痛苦
2017年國際特赦組織特別獎得獎作品《旅程:在尋找家的路上》是義大利新銳童書作家法蘭切絲卡‧桑娜(Francesca Sanna)的第一本圖文創作。故事創作的起源是一次在義大利難民中心與兩位女孩的訪談,桑娜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力量,隱藏在每一位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們身後。在「難民」與「移民」的標籤之下,許多精采而獨特的故事值得探究。
戰爭開始之後,每天我們身邊都發生許多不好的事。沒多久,一切都消失不見了,只留下一團混亂。
透過強烈的顏色對比與隱喻,戰火如同黑暗中的魔爪,侵入原本瑰麗明亮的家庭生活,引起精神與環境的失序。
她讓我們看了一些照片,照片裡是奇怪的城市、奇怪的森林,和奇怪的動物。最後,她嘆了一口氣說:「我們會到那裡去,而且再也不必感到害怕。」
雖然未來不可預期,茫茫無從,母親為了提供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努力營造想像的空間,讓即將步上的旅程仍有一絲魔幻。隱藏於溫暖的黃色與平靜的綠色之下,陌生而異常巨大的世界將其團團圍住,畫面看似精采卻仍有不安的氣氛。
不!不行!
「你們不准通過,快回去!」憤怒的守衛大吼。
我們無處可去,而且精疲力盡。
人有追求「免於恐懼」的本能與權利
如果孩子因為看到新聞畫面而開口問:「什麼是難民?」、「為什麼他們要離開家?」那麼,《旅程:在尋找家的路上》應是目前詮釋「難民」問題最為清楚的繪本了。面對現實的殘酷,義大利創作者桑娜的詮釋,並不逃避也不美化,卻能找到撫慰人心的路徑,帶我們有尊嚴的看待流離失所的人。
書名本身就令人反思,因為在童書中,「旅程」通常指向正面歡愉的想像與經驗,但看了這本書的封面之後,會產生「這一家人收拾行李是真的要去渡假旅遊嗎?」的疑問。翻開書頁後,美好家園的影像曇花一現,接續而來是戰爭帶來的混亂與恐懼,以及失去親人的悲傷。因此,若大人能事先跟孩子討論封面圖片中隱藏的衝突符號,有助於小讀者調整心理,為迎接不同的旅程做準備。
桑娜親身訪談難民,集結多人的經歷,利用文圖不同的敘事視角與詩性的圖像語言,將許多成人難以啟齒跟孩子解釋的層次,錯落在故事結構中。文字以孩子第一人稱為敘述觀點,圖畫則加入成人的全知觀點,圖像因而補充了孩子看不到的話語。書中一家人躲在林中的畫面,文字雖然敘述著「媽媽從來不會害怕」,但圖畫卻說出「母親在孩子睡著後湧現的擔憂與淚水」。
在他們越過邊界的書頁中,創作者以一團巨大黑影說出身處險境的難民,時時刻刻都得面對各種賭注般的抉擇,將家人生命寄於險崖上,因為沒有人敢打包票,究竟花錢求助的對象,能否真能幫助他們脫困,還是終究只是遇上趁火打劫而不顧道義的黑幫分子。那團黑影尤其道出戰亂中黑白善惡的模糊與險詐。
故事說到這裡,桑娜已成功地讓讀者與劇中人同在,感受每一步的推移都是航向未知。直到看見了彼岸、火車車廂、候鳥群飛時,讀者才放下心中大石,明白書中的一家人已度過最艱難危險的一關。
畫面中,桑娜用許多不同的交通工具,描繪這家人的輾轉流離,這除了突顯逃難的漫長,也刻畫出「身外物皆可丟,只要擁有彼此」的卑微情境。如此處理難民議題,並不過於天真也不避諱黑暗,但桑娜仍引光照路、告訴讀者:苦難的人雖然會失去家園與至親,但只要保有追求「免於恐懼」的本能與權利,終究會有重建家園的希望。
※本文摘自字畝出版《旅程》 〈如果我們珍視家園的溫暖,更要凝視他人的痛苦〉總導讀,文/幸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