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力】三代女力共同經營,群策群力打造優質糧倉

有句話說「一間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但臺南市後壁區有間米廠卻是橫跨三代好幾個女人共同經營出來的,它就是當年幫崑濱伯碾製臺農71號冠軍米,2017年又以「禾雁米」拿下「精饌米獎」臺灣好米組冠軍的芳榮米廠。1926年由張大存創立,傳承至今已屆第四代,除了後來新建的乾燥設備需要腹地較廣,又在村莊他處另闢工廠外,原先的碾米設備依舊在張家三合院旁不停運作。

經驗取勝,敏銳拿捏田間知識

廠房旁邊的小店鋪,是常客買米糧、農友買資材、鄰居閒話家常的資訊匯流中心。 櫥櫃裡滿是歷年得到的獎牌,牆面還高掛一幅「施肥達人」匾額,芳榮米廠執行長 黃麗琴笑說:「這是婆婆得到的,她靠直覺就知道什麼時間要施多少肥分。其實只 要拿捏得好,水稻不太需要噴藥。」

曾有農試所的博士來田裡研究某種蟲害的孵化時間,婆婆張沈勸憑經驗率先預測 結果,最後的實驗結果跟預言不謀而合。黃麗琴的許多田間知識也來自她,「有時 候沒下田幫忙,婆婆還會拿塑膠袋抓蟲回來給我看,介紹什麼是褐飛蝨、什麼是斑飛蝨。」

芳榮米廠執行長黃麗琴,興奮地分享自家品牌「禾雁米」獲「精饌米獎」冠軍殊榮。

建立自有品牌,米廠主動出擊

身為張家長媳,黃麗琴婚前其實對農業相當陌生,全因幫忙翻譯日文設備說明書 才和張柏亮成為一輩子的牽手,還搖身一變為得力助手,為米廠轉型鋪下平穩之路。

芳榮原本只專注烘穀、碾米等基礎加工,2002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對農業衝擊太大,便試圖建立自己的稻米品牌,2005年成立稻米產銷專區,從生產端開始控管品質。黃麗琴解釋道:「以前農民怎麼種我們管不著,因為市面上收濕穀的業者那麼多,農民根本不見得要賣你。」

現在她們得走出工廠、踏入農田,與農民契作,還選了困難品種:臺農71號益全 香米、臺南16號越光米。

兩者都不耐高氮素,如果施太多氮肥,稻子容易倒伏或染上稻熱病。所幸逐年實 驗下來,契作面積兩期加起來已達240公頃,另有5公頃為不撒化肥、不噴農藥的友善稻米。

女性柔軟身段,交陪出好感情

處在轉型陣痛期,為增加農民對新品種的接受度,黃麗琴先委請婆婆用自家田地 示範,又和小姑張美雪勤於跟農民分說耕作方式,黃麗琴指出:「家裡的男人比較 木訥害羞,所以他們只負責稻田裡的農務和米廠內的工作。」

一家三代不同姓氏的女性各司其職,傳承芳榮米廠90餘年的金字招牌。

個性差異也表現在溝通上,例如熟悉稻作的人從葉面顏色就能判斷氮素高低,若 顏色濃綠代表氮素太高。張家男人曾檢討農民:「偷施肥,被我抓到了吧!」結果農民惱羞成怒,還抗拒契作。若換作黃麗琴就會拐個彎說:「看起來你的土地比較肥喔,同樣施了肥料,你的反應比別人還要好。不過,這不見得是好現象喔。」不直接戳破,對方反而了然於胸。

好吃的品種植株較柔軟,栽培起來更需技巧,這跟人際相處一樣。常有農民跑到 店裡嗑瓜子、嚼花生、泡茶水,多由黃麗琴接待,她笑說:「家裡男人就是坐不住,沒耐性陪他們聊家務事。」

歷經產業內外夾擊,現在黃麗琴帶領芳榮積極轉型,對外聯手張美雪大力行銷,對內結合張沈勸專業提升品質。此外,學設計的女兒幫新產品「香米餅」設計外包 裝,弟媳和姪女也在米廠各司其職。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年2月號,看見農村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