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風災8週年,那瑪夏族人與螢火蟲的重建之路如何相輔相成?

文/ 林慧貞 攝影/ 謝佩穎

2009年 8月 8日,莫拉克颱風重創高雄市那瑪夏區,土石流毀家滅校,造成當地南沙魯里 26人不幸罹難,也摧毀了當地觀光產業。8年過去了,通往那瑪夏的台 29線工程仍未停止,不過那瑪夏滿山滿谷螢火蟲,在社群網站推波助瀾下,重新照亮當地觀光命脈;同時近年因氣候變遷,怕熱的龍鬚菜正逐漸取代水蜜桃,成為那瑪夏新興作物。但快速擴張的耕地、一夜擠入的上萬人群,加上依然柔腸寸斷的道路,也考驗當地脆弱的生態平衡。

88風災後,螢火蟲照亮部落

那瑪夏位於高雄和嘉義交界山區,離高雄市區約2個多小時,境內有全臺第一個以魚類資源永續為名的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88風災前,到那瑪夏溯溪、跳水,豐富了許多高雄都市人的夏季,也為部落帶來經濟收入;風災後,大量土石淤塞了當地母親河「楠梓仙溪」,假日一位難求的民宿,只能指望修路工人偶爾投宿。

在世人逐漸淡忘88風災時,那瑪夏族人仍默默耕耘重建之路,近年臺灣民眾熱衷賞螢,那瑪夏地廣人稀,保有許多雜樹林、水源潔淨,風災後2、3年,滿山滿谷的黑翅螢照片隨著社群網站流傳爆紅,3~5月賞螢季,山上的民宿終於又開始熱鬧起來。

為了守護得來不易的經濟命脈,區公所規劃了6條賞螢步道,發售60元賞螢券,那瑪夏代理區長林民傑表示,其中一半是導覽費,10元給遊客保險,剩下20元則補貼給步道旁不使用農藥的農民;當地人也自發性減用農藥、以人工割草取代除草劑。

15年前那瑪夏族人引進熱帶水蜜桃栽培技術,香甜又多汁,由於收益不錯,當地人紛紛跟進。農民周浩翔的水蜜桃園位在賞螢步道附近,雜草長得快要比人高,幾乎淹沒了水蜜桃樹,但他一點也不在意,「用除草劑雖然長效,但也容易傷土。」周浩翔說,人工除完的草可以當肥料,轉化成養分,對生態也比較好。

周浩翔同時經營民宿,賞螢季時,他會關掉田裡和屋子的燈光,避免打擾螢火蟲和遊客,「我可是在靜宜大學上過12學分的環境教育課程喔!」他自豪地說。

另一位當地農民兼民宿業者孫志恆也表示,以前種水蜜桃時會噴除草劑,前1、2年沒發覺有問題,到了第3、4年,水蜜桃部分樹根枯萎,第五年決定用人工除草,不僅讓樹更健康,螢火蟲也回來了。

現在孫志恆和其他幾家民宿業者,與願意配合友善耕作的地主簽約,合作經營賞螢步道生態旅遊,未來規劃開發當地土產,讓遊客更深入認識那瑪夏。

楠梓仙溪在八八風災後河道改變、淤積,須重新評估當地生態(圖片提供/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顏聖紘教授研究室)

龍鬚菜成新興產業

除了賞螢,這2、3年那瑪夏最重要的經濟收益莫過於龍鬚菜。過往高雄龍鬚菜主要產地在山腳下的甲仙區,但由於近年越來越熱,不耐熱的龍鬚菜逐漸上移到那瑪夏。林民傑說,龍鬚菜天天採收,幾乎四季都可長,有農民種一公頃多,一年就賣了400多萬,帶動其他人投入;那瑪夏達卡努瓦里長許聖明也說,龍鬚菜面積在達卡努瓦里快速擴大,現在至少有50公頃以上。

當地人孫榮貴表示,水蜜桃一年一收,且聯外道路路況差,水蜜桃嬌嫩易撞傷,因此這幾年轉種龍鬚菜的人越來越多了。

許多農民都不約而同表示,龍鬚菜不用太多農藥,只要充分澆水,給予肥料,天天都有得採,夏天葉菜類少,龍鬚菜需求很大,那瑪夏相對甲仙溫度低,又有霧氣,非常適合種植。

小型農業與生態旅遊的下一步?

然而,龍鬚菜生命力雖強韌,不需使用太多農藥,但大規模整地仍可能危及螢火蟲棲地。一位當地農民便表示,自己種植龍鬚菜的土地早期是種稻子,後來買米越來越方便,耕地便荒廢了,近年龍鬚菜興起才重新復耕。

儘管當地農民都表示,目前尚未發現因種植龍鬚菜導致螢火蟲變少,甚至認為龍鬚菜帶來蝸牛,給了螢火蟲食物來源,不過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顏聖紘認為,蝸牛一說有待商榷,那瑪夏螢火蟲到底在88風災前後有什麼變化?龍鬚菜產業對於螢火蟲有何影響?都是未知數。「目前我們連當地螢火蟲是否有增減都不知道,因為以前這邊根本沒有做過調查。」

龍鬚菜成為那瑪夏新興產業,隨著種植面積越來越大,投入螢火蟲棲地和生態調查刻不容緩。中山大學正與林務局合作調查楠梓仙溪周邊昆蟲,顏聖紘表示,未來希望教當地人鑑定、監測及相關科學知識,結合部落傳統知識,一起合作共同監測生態。

如何說服農民適度控制龍鬚菜產量,保留螢火蟲棲地也是重要課題。目前那瑪夏龍鬚菜除了依靠觀光人潮自產自銷,大部分都靠盤商收購,當地農民透露,有時盤商會拿賣相較差的龍鬚菜價格,跟農民說現在收購價不好,藉機壓價。

價格不穩定,農民為求基本收入只好擴大種植面積,林民傑表示,目前那瑪夏龍鬚菜確實由中盤商收購,控制價錢,盤商會私下跟農民談不同的收購價,資訊不透明導致價格混亂,未來區公所打算和量販店合作供貨,再由區公所向農民收購,保障價格。

龍鬚菜成為那瑪夏新興產業,面積在達卡努瓦里快速擴大,現在至少有50公頃以上。

周浩翔以人工除草方式種水蜜桃,今年也嘗試不施農藥種龍鬚菜。

每年3~5月黑翅螢點點螢光,為那瑪夏帶來觀光收入(圖片提供/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顏聖紘教授研究室)

在大自然中找到共存之道

龍鬚菜和螢火蟲點亮族人回家的路,重建卻從未完成。沿著台29線往那瑪夏駛去,沿途挖土機在楠梓仙溪奮力擺動疏濬,被土石流掩埋一半的舊隧道,在河川對面山坡隱約探出頭,裸露的鋼筋、護欄懸在河床邊,今年6月全臺降下大雨,台29線再度坍方,居民被強制撤離,大片龍鬚菜等不到下山的路,農民只能認賠。

觀光產業也深受氣候影響,孫志恆在那瑪夏瑪雅里開民宿,88風災前,旅遊旺季是6~9月,遊客喜歡來溯溪、抓蝦、攀岩等等,後來路況越來越差,天氣不穩定,現在進入颱風季或午後雷雨季,遊客都不上山了,春天的螢火蟲季反倒成為旺季。

然而大量遊客集中在螢火蟲季,各種混亂失序行為逐一浮現,居民住家前成垃圾場、車輛回堵,捕捉螢火蟲、用手電筒照射、大聲喧嘩等等,更嚴重干擾螢火蟲作息,林民傑坦言,一天最高曾湧進1萬人,但考量停車位、部落供餐能力,「一天大概5千人就飽和了。」

林民傑說,希望未來不論團客、散客都採預約制,現正爭取預算,打算未來在部落設遊客中心,管控人數,並讓遊客知道有多少人進入部落,提升觀光品質。

然而硬體建設並非唯一解方,要維持當地生態和觀光平衡,最終還是得靠居民自動自發。為了讓生態觀光更加蓬勃,那瑪夏區公所正打算蓋生態池,不過顏聖紘團隊調查一年多後發現,當地並無靜水性螢火蟲族群,蓋生態池似無必要,其實只要種原生樹種、適合當地農業型態、容易移植管理、不會干擾原本物種關係的樹木,就能促進當地生態,例如月桃、台灣欒樹、野桐、山芙蓉等等。

他觀察,其實那瑪夏居民對生態有基本概念,自動自發使用友善環境農法,但需要更多的科學協助,同時居民應深入思考,自己到底有什麼資源?和其他發展螢火蟲旅遊的社區有何差異?找出在地觀光模式,才能長遠走下去。

沿著台29線往那瑪夏駛去,沿途挖土機在楠梓仙溪奮力擺動疏濬。